神鸟电子书 > 激情H文电子书 > 导演万岁 >

第1662部分

导演万岁-第1662部分

小说: 导演万岁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午夜凶铃》当初之所以诞生,就是因为希区柯克对于梦工厂拍不出恐怖片的指责。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导致了梦工厂在一怒之下投拍了这部电影。
    其实《午夜凶铃》之所以这么轰动,除了这部电影在恐怖方面真的不错之外,还要得益于好莱坞当前在恐怖片方面的水平。
    好莱坞建立了这么多年,其他的各种类型的电影都发展得相当的不错,大部分的类型片已经牢牢占据了世界电影的头把交椅。但是恐怖片却十分的不发达,美国电影人不知道因为什么,在这种类型电影上面根本就没有取得多大的成绩,而在这方面诞生的大师也就寥寥无几了。
    这方面,好莱坞根本无法和欧洲相比,在欧洲,恐怖电影有着悠久的历史,这种类型几乎从电影诞生的时候开始,就已经出现在银幕上了,发展到了30年代,欧洲恐怖电影不管是在种类上还是在整体的水平上面,都远远超过了好莱坞的恐怖片。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原因,绝大多数的电影人归结于文化。美国虽然在经济上很强盛,但是这是一个没有多少文化底蕴的国家。和欧洲相比,美国的那些所谓的文化传统,简直就少得可怜,他们所谓的文化,也就是那一批学者组成的这个学派那个学派,更搞笑的是,往往连这些学者本身都不是美国人。
    而欧洲不一样,欧洲各个国家都有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更重要的是,这是一个开放的大陆,每个国家的文化都会最终交织在一起。而对于恐怖片来说,欧洲这块土地简直就是得天独厚,不管是德国的哥特文化还是北欧的那些古老传说,都给这种类型电影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所以,在这方面,欧洲电影人的经验远远超过好莱坞电影人,而美国民众在这方面的欣赏能力,则远远低于欧洲观众。
    因为欣赏能力低,美国观众在恐怖片面前就如同一个个儿童一般,往往一些在欧洲人看来十分一般的桥段,就能够让这些人大呼小叫,更不用说《午夜凶铃》还是一味猛药了。
    所以,尽管好莱坞各界以及民众对这部电影爱得发疯恐惧得发疯,但是我还是想听听希区柯克到底怎么评价这部电影。这倒不是说我想看希区柯克怎么出丑,而是发自肺腑地想听一听他的评价。
    希区柯克不管是在美国还是在欧洲,都是这方面的高手,在玩心理玩恐惧上面,他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大师,对于这样的一部电影,我还真的不知道他会如何评论。
    而在这个问题上面,媒体和观众和我想得完全一样。媒体在第一时间找到了希区柯克,询问他如何看待《午夜凶铃》。
    面对着记者的镜头,希区柯克的那张大脸上肥肉直抖:“这是一部顶级的恐怖片。我向柯里昂先生和梦工厂人道歉,我收回先前关于好莱坞拍不出恐怖片的说法。我想这部电影会成为恐怖片电影史上的一部经典。这样的题材,这样的形式,这样的风格,和之前各国的恐怖电影都完全不同,它完全开创了一个时代,一个恐怖片全新发展的时代。”
    希区柯克对于这部电影的态度,多少让我目瞪口呆。我原来以为他至少还会为自己辩解一下,想不到这家伙竟然如此乖乖低头,而且反过来对《午夜凶铃》赞誉有加,这样的态度,让我一时之间还
    过来。
    《午夜凶铃》给1933年的好莱坞年中电影档期留下了一个完美的结尾。在接连一个月的时间里面,这一批电影在好莱坞电影史上创下了一个纪录:第一次大规模地集中地出现艺术片首映,众多导演集体转型,并且每一部电影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这样的一个结果,让好莱坞电影人异常的振奋,很多电影人都高呼好莱坞艺术电影的辉煌即将到来,连美国民众都认为好莱坞已经发展到了巅峰时代。
    好莱坞是热闹的,美国是热闹的,但是好莱坞各大电影公司的高层们内心始终都绷得紧紧的。
    5底,从联邦政0府传出来了一个消息。经过了联邦政0府和德国政0府长时间的谈判之后,库恩的死刑事件终于得到了最终的答复。
    不出我和柯立芝当初的料想,在这件事情上面,不管是美国还是德国,都不想把事情搞大,毕竟这么搞对谁都没有任何的好处。双方都需要一个台子下就可以了。
    在这样的心态之下,双方的谈判谈的核心,无疑就是如何才能让双方都有面子罢了。
    而双方谈判的结果是这样的:联邦政0府允许德美协会继续存在,但是这个组织不能再做出超出它只能范围之外的事情,更不能像之前那样在美国内部搞暴动,同时,美国向德国征服道歉。而德国政0府,释放了美国的外交人员,从美国驻德国大使馆撤军,双方之前关于在经济等各方面的合作,不受影响。
    这样的一个结果,让我啼笑皆非。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库恩这个倒霉的家伙,算是白死了。
    德美风波平息之后,梦工厂算是忙活了起来。虽然斯登堡和维斯康蒂投拍的电影都十分的成功,但是这种成功可不单单要在美国上演,自从欧洲分公司成为了我们的业务发展的重镇之外,梦工厂的所有新片在美国上映之后,都是要在欧洲上映的。这样以来,不仅仅能够提升我们梦工厂在欧洲的声誉,更能够给梦工厂带来滚滚而来的利润。
    相比于美国市场,欧洲市场不管是在规模上还是在收益上一点都不差,更重要的时候,梦工厂的欧洲分公司如今在欧洲民众当中形成了良好的影响,声望甚至要到了欧洲各国的大电影公司,逐渐有成为欧洲电影霸主的趋势。加上在收购了法国高蒙公司之后,梦工厂又和德国乌发达成了全面合作的协议,这样以来就更加如鱼得水了。
    除了法国和德国,欧洲分公司在其他国家发展也是十分的迅速,得到了各个国家的大力支持。在爱尔兰,分公司全面控制了这个国家的所有电影院线,爱尔兰政0府和爱尔兰民众对于梦工厂那是绝对没有什么话要说的,在他们眼里面,这个电影公司就是他们自己人。
    这样的情况,也同样在波兰。波兰本来在电影事业上面就十分的落后,梦工厂欧洲分公司一杀进波兰,几乎没有受到多大的阻力就控制了整个波兰的放映市场。
    在意大利,分公司也和意大利电影部门达成了合作协议,成为了能被这个独裁国家接纳的不多的电影公司之一。
    在欧洲的其他国家,梦工厂欧洲分公司也取得了十分可惜的成就,唯一出现问题的,就是在苏联了。
    作为世界上唯一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现行体制和领导人的思想觉悟,是不太可能让我们进入他们的国家的,更不可能让梦工厂控制他们的电影院,因为那是他们自己的宣传阵地,是绝对不可能让我们占领的。梦工厂不但无法在苏联建造一家电影院,甚至公司的电影在进入苏联放映的时候,都要接受苏联的电影委员会的审查,如果审查不合格,是无法在苏联落地的,即便是审查通过了,苏联政0府的电影部门也会对电影里面的很多镜头大动剪刀,到头来,观众看到的电影,和我们真正出品的电影往往并不一致。
    也因为这个原因,导致苏联电影界和我关系极好的那批人,不如爱森斯坦、普多夫金等人,都纷纷向电影委员会写信,提出应当广泛引入梦工厂的电影以加强苏联电影工作者的水平,结果这帮人最后得到的结果,都是政治处罚。
    斯大林这个人,其实在性格上面和墨索里尼没有多大的区别,接过列宁的班之后,他的所作所为比起列宁差远了,苏联的思想已经越来越僵化,而且越来越封闭,以前苏联电影界和世界其他各国电影人相互之间的沟通十分的频繁,但是这几年来,苏联电影人在世界电影界的声音越来越少,我们看到他们的电影也越来越少了。
    欧洲电影分公司除了推广放映我们梦工厂自己的电影之外,也会放映好莱坞其他电影公司的优秀电影。而在这一次年中电影档期中间,欧洲分公司更是把好莱坞涌现出来的这一批优秀电影全都引到了美国。这样一来,他们的繁忙程度可想而知。
    尤其是斯登堡的《全民公敌》和维斯康蒂的《午夜凶铃》放映之后,欧洲人对于这两部电影望眼欲穿,特别是对于《午夜凶铃》,整个欧洲不管是媒体还是民众都嗷嗷待哺。这些已经看厌了欧洲恐怖片的观众,十分迫切地想体验一下“最恐怖的恐怖片”的滋味。
    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导致了梦工厂欧洲分厂在欧洲忙得不可开交,到最后,他们不得不发电报回来总部,让我无论如何把斯登堡和维斯康蒂以及两部电影中的主要演员派到欧洲去配合他们的工作。
    他们这样的一个提议,得到了我的认同。反正斯登堡和维斯康蒂一帮人拍完电影之后就没有什么事情了,正好可以趁着这个机会好好休息休息。
    所以很快我就批准了这个提议,斯登堡和维斯康蒂带着两部电影的主要演员奔赴欧洲。
    与此同时,美国的电影院里面
    在如火如荼地播放着这些电影,气氛十分的热烈。
    但是当维斯康蒂他们走了差不多一个星期的时候,美国的形势就有点不对劲了。
    先是媒体上面出现了批判《全民公敌》的文章,然后批判的阵线迅速扩大。
    《纽约时报》发出了整版的文章,大肆批评《全民公敌》。他们的总体意见是,约翰迪林杰是美国政0府宣布的全民公敌,不管对于美国的国家利益还是对于社会稳定,他都是一个十恶不赦的人,对于这样的一个人,梦工厂不但不去揭露,反而给这样的一个人大唱赞歌,这是一种什么心态?!
    “难道梦工厂巴不得美国这个国家灭亡吗?难道梦工厂巴不得美利坚合众国为之骄傲的所有东西都灰飞烟灭吗!?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请问,梦工厂这些人的胸腔里面,到底窝藏着一颗什么样的歹毒心肠!”
    《纽约时报》对于我们的批判毫不留情,一点情面都不讲。
    除了它之外,NBC、国家电视台等等众多媒体都纷纷跟风,美国舆论风头迅速转向,很多之前对《全民公敌》赞不绝口的媒体也在这样的形势之下迅速临阵倒戈成为了帮凶。
    这样的形势,开始的时候,我并没有怎么正关注。毕竟对于梦工厂来说,拍出一部电影之后受到人们的批评实在是太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但是慢慢的,我绝对情况有些不对头。因为到了最后,连《芝加哥论坛报》都看出了对于《全民公敌》的批判文章。
    这让我大为紧张起来。
    因为现在在美国,人们几乎已经公认《芝加哥论坛报》成为了非美调查委员会的机关报了,成为了麦卡锡的喉舌,所以非美调查委员会有什么风吹草动,都能够实现从《芝加哥论坛报》上面看到一些端倪了。
    其他的媒体批评《全民公敌》我是一点都不怕,可《芝加哥论坛报》这么一捣鼓,我就有些发毛了。
    “卡尔文,你觉得这下子麦卡锡那婊子养的是不是终于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5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