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虎臣-第20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头非常多,清军的弓箭也很多,除了惧怕明军的火炮轰击,居高临下其实不用怕什么。
一名明军军官挥着手开始指挥,随后炮声响起,一枚弹丸首先带着犀利的呼啸准确的奔向长城。。。随后。。。弹丸越过长城在城后发出了一声巨响。
很吓人,可惜,明军的准确性不敢恭维,这一炮看来是瞄的有些大了。
再一次的巨响传出,一枚弹丸擦着城墙呼啸而过,还是大了。。。炮击继续。。。这次更大了,弹丸高高越过了长城。准确性不够,但长城外的明军毫不放松,这些士兵手忙脚乱的继续着自己的装填。
这。。。好像都是新手,传说中很厉害的明军火炮竟然被玩成这样。负责指挥的明军军官发飙了,他一脚就把一名炮手踹翻在地,随后在清军的注视下开始指手画脚。
明军的炮手们七手八脚的开始后撤,这引起了城墙上清军的一片哄笑。
撤到一定距离,火炮被再一次安置好,随着轰响弹丸再一次升空,明军的那名军官再次郁闷了,他这次干脆对着几名士兵直接就是几个耳光发泄了一下自己的怒火。
弹丸这次没有越过长城,距离太近了,弹丸的爆炸在半山坡掀起了一阵黄尘和碎石。
炮击继续。。。。。。城墙上的清军彻底无语了。
几乎发射了三十炮,除了一枚炮弹在城墙下爆炸吓了人一大跳,竟然没有一枚炮弹落在城墙范围之内。
明军的军官这次彻底火了,而且火大了,长官火大了就有人要悲剧,明军军官摘下自己腰间的带鞘战刀对着那些炮手劈头盖脸就是一阵狂扁。城头的清军这次彻底放心了,原来都是菜鸟,而且这些菜鸟的运气极差,差到蒙上一炮都做不到。(未完待续。。)
第314章 草密才好割
既然火炮不准,这名明军军官干脆向着长城上的守军大声吆喝起来。【瞰】【 書】【粑】
“赶紧放下武器投降~~否则。。。朝廷数十万大军到来让尔等死无葬身之地!”
看来这名明军军官脑子有毛病,你攻不上来,火炮不准就劝降,守城的清军发出一阵鄙夷的轻笑。
“再不缴械投降,本将军。。。本将军就亲自把尔等轰成糜粉!”明军的军官继续叫嚣着,但这种无力的叫嚣引来的还是一阵传遍山谷的哄笑。
万般无奈,这名郁闷的发了一阵邪火的明军军官这次亲自下手了。
明军的炮手恭恭敬敬的把一门小火炮摆好,随后另一名士兵恭谨的端起一枚弹丸。明军军官像模像样的对着长城伸出胳膊比量一番,紧跟着蹲在火炮后面。
炮声传出,弹丸带着它的啸叫高高升空,随后。。。越过了长城。
这么好,这么威力强劲的武器竟然这样浪费,长城上的清军忍不住一阵叹息,一名明显是汉人的清军守军忍不住喊了起来:“赶紧回家去吧!不过回家后就你这准度,估计晚上也不知道会射到哪?”
长城城头的哄笑声更大了,无论是愤怒也好,沮丧也好,这名一点面子也无的明军军官终究不甘心,他再一次伸出手臂测量了一下距离和角度,随后调整火炮再次击发。。。这次。。。近了,太近了!弹丸刚刚到达长城的山坡下给山坡下带来一片烟尘。
碎石和黄土飞扬后,城头的清军再次传出一声大喊:“回家抱着婆娘射去吧,也许能准点!”
气急败坏,感觉很丢面子,明军军官一脚踹翻了身边的一名士兵,随后就对着自己的士兵们就咆哮起来。
时间已经过去了很久,城头的清军一直在看热闹。而明军的炮手试了几炮仍旧是撞大运,而运气还是差,差的让人感觉好笑。
增援化木梁口的清军终于赶来了,这些清军同样看到了最后的搞笑一幕,这场景让前来增援的清军忍不住和化木梁口的驻守清军发出了同样的笑声。
“山子玩够了吗?开始吧,大帅不是说草密才好割吗!”
耳边传来王德用的声音,王德用就一直陪在王云山身边,还穿着一身普通士兵的衣服,当然,王云山在表演的时候可没敢对王德用做什么。
“属下遵命。那就开始。。。割草吧!”表演时间结束了,一直在耍宝的王云山回答了王德用一声,随后带着阴阴的笑意:“妈的,老子是大帅手下最好的火炮训练教官,今天不把你们这些废柴轰成碎肉老子以后就让自己王字横着写!”
王德用手中有巨炮,也有很多迫击炮,但他一直没有用炮兵发力攻击长城最重要的那些地段。就是炮击也一直是骚挠性的,但这次不同,因为总攻要开始了。
这段长城清军兵力较少。没有火炮,距离清军的大部队距离较远,清军无法大规模的增援。重炮运到这样的山里显然不可能,其实就是巨炮也无法轰塌厚厚的长城。但迫击炮可以做到清理这些蚂蚁一样的清军。
不进攻那些最重要的关隘就是为了轻松,用炮兵狂轰拿下一段长城和关隘没问题,王德用可不想和居高临下的清军互相炮击,他贯彻的是周虎臣的作战理念。损失最小收获最大才是真理。只要上了长城就可以顺着长城直接推进,清军阻挡就可以直接用迫击炮把他们轰成肉渣,这是周虎臣灌输的作战思想。在周虎臣身边时间长了,这个理念王德用现在用的得心应手。
山包之后。
整整两百门迫击炮已经就位,一直在明处的王云山并没有离开,而是直接抽出了自己腰间的战刀,而身边的几门迫击炮也被他的士兵重新调整了一下。
城头的清军继续哄笑着,听口音这些不知死活的长城守军几乎全部是汉军,真正的女真人看来少之又少。王云山眼中露出一抹悲哀,嘲笑自己曾经的母**人本身就错了,他们的效力对象也错了,而错了就要付出代价,有什么可怜悯的?王云山的战刀带着寒光轻松的落了下来。
无知者无畏,这就是这些清军长城守军的悲哀,周虎臣的炮手可能做不到绝对精准,也做不到弹无虚发,但长城这样的巨大目标对他的炮手来说目标太大了,大的一塌糊涂。
这次炮击的声音是用雷鸣还是霹雳来形容都无关紧要,紧要的是,这些炮弹很要命,而且很准,准的几乎全部落入长城的城墙之内。。。。。。
弘光二年二月二十六,王德用部在化木梁口展现了自己火炮部队的强大威力,随后轻松登上长城,紧跟着几万大军顺着长城开始用迫击炮向居庸关一步步推进。
居庸关是京北长城沿线上最著名的一个关城,关城所在的峡谷,属太行余脉军都山地,地形极为险要。居庸关与紫荆关、倒马关、固关并称明京西四大名关。其中居庸关、紫荆关、倒马关又称内三关。
居庸关形势险要,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它有南北两个关口,南名“南口”,北称“居庸关”。现存的关城还是明太祖朱元璋派遣大将军徐达督建的,也是北京西北的最重要门户。居庸关两旁山势雄奇,中间有长达近二十里的溪谷,俗称“关沟”。这里清流萦绕,翠峰重叠,花木郁茂,山鸟争鸣。绮丽的风景有“居庸叠翠”之称,被列为“燕京八景”之一。
关内还有瓮城,这里地形险要两侧高山,中间一水,水道,南北方向贯穿关城,长城与河道交叉之处,建有双孔圆拱水门,水门上有闸楼,内设水闸,借此控制门内外水量,洪水季节打开闸口,泻洪,枯水季节,储备河水供关城使用。
地形复杂,易守难攻就一直是居庸关的写照。
可惜,王德用违背了这个时代的作战常理,他和吴云端、郑森叔侄等人一样始终在沿着长城前进。无可阻挡!只要有人阻挡很简单,用火炮直接推进轰击即可。
人无法阻挡超越时代的脚步,王德用挺近的异常轻松,长城上的清军实际上已经在炮声的惊恐中崩溃了,当王德用来到居庸关这个有名的雄关前,经过一次不算激烈的战斗,与山海关一样没有任何悬念,王德用闲庭信步一样进入了居庸关的城楼。(未完待续。。)
第315章 京师缩影
清军作战不利,明军在形成合围之势的消息现在传的沸沸扬扬,也让刚刚安宁不久的北京城现在乱的一塌糊涂,来自关外的人和那些降官自是人心惶惶,而京师的百姓同样也变得人心惶惶。'看''书''吧'
清军作战不利的影响在扩大,这种扩大在京师体现的尤其明显。
这个时代没有什么三光政策的说法,但有这种做法。历史的流寇肆意,乱兵四散会造成地方和城市的毁灭,但这种毁灭性的情况并不算太多,可野蛮民族每一次进入中原都会频频出现这种情况,他们会杀光、抢光、烧光所有的一切,尤其是在失败就要逃离的情况下,这有史可鉴,例子更是数不胜举。
是不是谣言无法确定,消息也不知道是哪里传出,但说法却让人无法安心,清军将撤出京师并要屠城的传言无疑让北京城陷入了一个更大的混乱中。
首先是李自成进入北都,而李自成的流寇作风当时已经让整个北都出现了一种无序状态,然后是清军进入北都。建州无疑是一个非常残暴的军事组织,这个在华夏人面前一直卑微的民族天生就有一种自卑感,而这种自卑也让进入中原的关外蛮族施行了残酷的统治方式。
其实无论是圈地,广蓄奴仆,那个已被终止剃发令加在一起都是一种先天的自卑的表现。战局对清军很不利,那个昔日的京中虎已经距离北京城不远,这种风声的可信度极大。
由于战争,由于风传,京师内的百姓现在极少出门,尤其是最近一段时间,几乎在青天白日百姓都会紧紧闭上自己的家门。
心事重重走在冷冷清清的北京大街上,刘二歪眼前的街上除了巡逻的少数清军人很少,即使有万不得已出门的人也是脚步匆匆。
刘二歪大名刘兴顺。这个名字不错,可惜他财源不兴旺,人生也不算顺利。刘二歪是原来大明的一名五城兵马司士兵,而现在,他仍旧是一名守城士兵,只是改了主子和叫法而已。京师内外风声鹤唳,本来是不允许回家的,但家中人来传信说有重大事情急需他去处理,于是刘二歪就借机请了一个假回家看看。
三井巷是刘二歪从小长大的地方,自然也是他的家。路上很顺利,没人盘查,因为穿着一身军服,巡逻的请军士兵对他视若无睹。
巷子中家家都闭着门,心情郁闷的来到熟悉的家门前,刘二歪吆喝了一声:“我回来了!”
门瞬间打开,刘二歪的妻子一把就把他拉进了门内,随后关紧了门还上了门栓。
“这怎么啦?”看到妻子的面色很不好,脸上没有一丝血色。刘二歪赶紧问。
刘二歪的妻子依旧默不作声,他拉着刘二歪就直奔正屋,可来到门前,刘二歪的妻子指了一下屋内自己却瘫坐在了门前。
能明显感觉到妻子的无力。刘二歪蹲下身:“你没事吧孩子他妈?这。。。咋回事这?”
无力的指了指屋内,刘二歪的妻子掩住了脸。这时候,刘二歪的老父亲在东屋走了出来,老人的嘴角抽搐着。一向很健壮的步态有了些蹒跚,几天不见好像老了很多很多。
“父亲,您。。。”
老人也是无语。他拉着刘二歪就进入了正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