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虎臣-第17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周虎臣憋屈,但这种憋屈和谁说?小美女理解,他理解周虎臣的辛苦,如此的卖命换来这样的压制,谁心里也不会舒服。
抱怨有了效果,小美女稍稍抬头:“也许这是好事。待天下大定之日就是表兄安享的时刻,这才是陛下与诸位大人对表兄的。。。爱护!”
“爱护吗?建奴未灭,取得整个军事的胜利哪有那么容易?恐怕几年都不会安生,就是把建奴逐出关外,还有多少事情需要解决?关外的建奴必须肃清,朝鲜也要搞定,蒙古呢?大漠、草原难道要放弃?还有。。。海上。。。这是天长日久的征战,我不在军中,谁知道这些朝臣会做出什么愚蠢的决定。想要长治久安,不仅是军事上,朝廷的制度也需要有新的改变。没有我参与,军事上的事情很难说。朝廷的制度,朝堂哪有我说话的机会。这天下局势看似非常有利,可惜只是暂时的,没有一个长久的计划。不行进行制度的改革,就是赢了又怎样,仍旧会走上那条老路!”
这是长远的军国大事。是周虎臣的抱负,是他的理想。可。。。周虎臣的诉说对象有些不对,小美女对什么关外、朝鲜和蒙古只是听说和概念而已,至于海上更是一头雾水。不过。。。小美女的情绪好了起来,她满脸的崇拜,自己的男人太了不起了,这些军国大事不懂,可是不妨碍他对周虎臣的崇拜。
看着小美女的崇拜眼神,周虎臣醒悟过来,自己的抱怨。。。等于无用功。
“好吧!休息休息也好,先享受眼前吧!”
周虎臣低下头,他的大手抚弄。。对是抚弄,不是抚摸,这张美丽精致的脸让他爱恋的有了冲动。
这是一种讯号,周虎臣的男人气息太浓烈了,小美女让这种气息所陶醉。她深深的埋入周虎臣宽阔强健的胸膛,她在渴望,渴望永远拥有,永远停留在这个胸膛之中,渴望与自己的爱人。。。。。。
不用犹豫了,周虎臣稍稍矮身,随后一把就把小美女抄了起来。。。。。。
火热的相聚,紧跟着就是一次短暂的离别到来,马惠要回无锡了,而周虎臣则要进南京了。
柔丝细雨中的镇江码头,四目看着对方,不舍、爱恋是如此的痛彻心扉,女孩的泪水落在甲板上。。。承载着牵挂的船渐行渐远,周虎臣的双眼终于迷离了。。。。。。
按照规制,即将成为驸马的周虎臣必须在传旨内官的陪伴下进入南京,可惜,周虎臣从来就是一个不受约束的人,规矩可以无视。
一身普通的衣服,身边是几名健壮的大汉,周虎臣沿江而上,至于那几名内官,还在扬州傻傻的等待着他。
南京是繁华的,尤其是这个鼓舞人心的时刻,街头巷尾的百姓无不满面的微笑,这种微笑充满着感染力,让人心情愉悦的同时也让周虎臣体会到了和平对百姓的重要。
周遇吉御赐的侯爵府在南京城西南的三山街,这是南京城最繁华的一个地带,除了商业市肆的繁盛,这里还是南京勋贵最多的宅邸积聚地。三山街的名称可远溯至六朝时期,南京城的西南,长江东岸,有三峰并列,世人称之为三山矶。此矶与采石矶、燕子矶并称为长江下游“三矶”。相传,南齐诗人谢眺晚登三山,在夕阳的照耀下,建康城东南繁华景象尽收眼底,触景生情,写下了“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一诗,三山街名称即由此而来。
这条街道上的人川流不息,而侯爵府御赐的烫金匾额与门前壮硕的守门人对百姓毫无影响,除了有些人好奇的边走边议论着什么,这座气势恢宏的府邸与普通勋贵的府邸并没有实质性地区别。
门前站着几名身穿仆役服色的大汉,这几名精神抖擞的大汉有些惊讶,因为他们突然看到了迈着悠闲脚步而来的周虎臣。
来到门前,周虎臣脸上泛起微笑:“辛苦诸位了!”
“恭迎少爷!府中今日有贵客来访,小的给少爷带路!”说话的赫然是家丁首领之一唐四,看来今天的确是来了贵客。否则,以唐四的身份绝对不会站在门前。
“不用了,我自己随便逛逛自己的家,总不至于走迷糊了!”周虎臣挥挥手拒绝了。
古代的府邸都有它的规制,每一处房舍的用途都有规矩可循,周虎臣想去哪里根本不会走错。
迈步入府,这个侯爵府的规制很高,除了飞檐翘角、雕梁画栋的雄伟主楼还有许多配楼以及各种偏房建筑,宅邸内设计的非常具有南方园林色彩,除了曲廊环绕就是绿意盎然的花园式的设计。其中假山、幽径、荷塘、翠竹、花圃错路其间,让人不得不感叹江南园林之美。
这个新家不错,皇帝还算是够意思,周虎臣很满意。悠闲的欣赏着这让人心情舒畅的宅邸,沿途不停地碰到仆妇和下人,这些人有的认识,有的则是新面孔。相熟的总是对周虎臣轻轻一礼,随后继续去忙碌。而那些不相熟的下人有些茫然,谁也不明白这个年轻人是什么身份。说他身份高吧,好像没有一丝架子,下人的礼节也不太符合,说他身份低吧。谁敢在侯爵府这样迈着四方步闲逛。
前方应该是主建筑了,右侧是一座两层的主楼,按照规制,这座主楼就应该是老太太的居所。
脚步依旧不紧不慢。周虎臣不急着拜见祖母,这次进南京估计一两个月都无法脱身,搞不好。他恐怕还要长时间居住在南京。除非北方的战况极其不利,周虎臣才有机会重回军中,这机会好像不太大。
这里等于已是后宅,几名家丁早已停住了脚步。
前方是一个漂亮的月亮门,门前站着很多人,应该是真有什么贵客,而且规格不低。随着周虎臣越走越近,本来很规矩站在门两侧的人开始有些躁动,随后开始交头接耳。这很不符合规矩,但周虎臣很快就知道为什么这些人不守规矩了。
这些人中除了家中的仆妇,赫然有几名太监,还有女官,有穿着华美衣服的年轻女子,这些女子应该是宫女。周虎臣明白这些人为什么不守规矩了,这明显是在议论自己。
皇帝不可能来自己家,这应该是太后的人,只有太后或者皇后才会有这样的出行规格,皇帝朱由菘好像还没有立后,这明显是太后的人。
周虎臣溜溜达达,脚步悠闲的继续前行,随后来到月亮门前。
仆妇赶紧施礼问候,太监、女官还有宫女们很恭敬,显然知道了这个高大的年轻人是谁了。这时,周虎臣也看到了,就在月亮门的西侧有几十名劲装大汉,这身衣服周虎臣认识,是锦衣卫,这些锦衣卫显然是护卫。
这是自己的家,周虎臣懒得问,他毫不客气,拖拖踏踏的走向月亮门。没人拦,这些皇宫中的人好像对周虎臣很畏惧,一个个低眉顺眼的垂首不语,很是规矩。
过了月亮门,眼前是一个巨大的假山,假山的最东侧是回廊,回廊与假山之间是铺着巨大青砖的主路,左侧则是一个卵石小径。周虎臣现在不想见什么太后,他迈步走向了左侧的小径准备进入花园。
眼前就是花园,前方不远是一个石亭,石亭的右侧是错落有致的花圃,而左侧则是一片郁郁葱葱,很是苍翠的竹林。
过了小小的竹林就是一片荷塘,荷塘中遍布着睡莲,各种颜色的睡莲花正在娇艳的盛开,这个花园很美,让周虎臣有些心旷神怡。
“啊~~大胆,你是何人,竟然敢在侯爷府乱闯!”(未完待续。。)
第277章 端丽冠绝的公主
这个声音有些稚嫩尖细,也很突然,一直悠哉悠哉很随意的周虎臣抬头看向发出声音的左侧。
是三个身穿华服的女孩,就站在荷塘边,三人应该是在赏莲,其中两个婢女打扮的年龄稍小,但中间的女孩美丽的让周虎臣瞬间窒息。
什么叫气质,什么叫清丽脱俗,周虎臣见到了。
这是一张和江南小家碧玉截然不同的脸,与江南的小家碧玉相比这张脸有些稍稍显得宽大,但是白皙的皮肤,配上稍稍肥厚性感的嘴唇,加上挺立的琼鼻,还有一双清澈如水的大眼睛就如同惊鸿一瞥。
周虎臣惊呆了,这就是气质,一种超凡脱俗的气质,这种气质和完美无关,它属于天生,会让男人砰然心动。
气质超凡的少女看到了周虎臣,她扭过了身,虽然扭过了身,但女孩优美的身姿亭亭玉立,仍旧异常诱人。女孩头上的发饰很简单,但说明这是一个未出阁的少女,这名少女上身是藕荷色的轻纱罩衣,下身是一个浅粉色的百褶裙,这身装束不繁杂,与女孩的脱俗气质很般配。周虎臣一眼就看出女孩衣服的材质绝对上乘,这说明这个少女身份绝对不俗。
“还看!赶紧回避,再看让人剜掉你的眼睛!”一名陪在气质卓然少女身边的女孩厉声呵斥起了周虎臣,这明显是一位婢女,发饰辫梳成左右的圆环状,是一个丫鬟无疑。
这是我的家啊!你在我家随便呵斥我,还要剜掉我的眼睛,太霸道了!有没有天理?
周虎臣郁闷的发堵,可惜,中间少女的气质让周虎臣有些心悸,作为男人,他不能在异常养眼的美女面前失礼。
这时。没等周虎臣开口,气质脱俗的少女好像小声说了一句什么,随之,三人迈步消失在竹林后面。
美女走了,竹林后面是一条小路,三个少女应该是顺着那条小路走了。
美女虽然走了,可周虎臣怎么也想也不明白这是谁?能来自己家身份必定不俗,这个少女是谁?
有太监、女官,还有锦衣卫护架,莫不成这就是那个公主。可。。。公主还未和自己成亲就跑过来,合规矩吗?但是。。。要是随着太后来串门看老太太也说得过去,若真是那个永庆公主可就捞着了,这样的气质型美女,还是公主,这。。。简直太幸福了。
但愿,希望是吧!周虎臣很有想法,这个气质型美女太诱人了,周虎臣幻想着这样的气质美女整日陪在身边是什么样子。有了一个美丽的小家碧玉。再有一个这样的气质型美女,也不枉穿越一次啊!
。。。。。。
侯爵府东侧的主楼有一个客厅,此时,三个少女跑到这个客厅中。
“这侯爵府的内宅怎么有男人乱闯。这可不行,得与管事说一说,哪能让人随便出入!”依旧是那名呵斥周虎臣的婢女,这个婢女很不满。还要去告上一状。
“应该不是外人吧!侯爵府的门前有那么多人守着,知道太后娘娘来了府中,怎么会有外人进来。这应该是辅成候的子侄一类的人。”这次说话的是另一名婢女,这两名少女性格有些不同,随后开口的婢女显然很善于思考问题。
“那就是周虎臣;不会是别人!”气质型小美女开口了。
“啊~!”首先开口的婢女张大了嘴,这表情分明是惊恐。
周虎臣凶名远播,若真的是他,口口声声要剜掉他的眼睛,小婢女想一想都后怕的打颤。
“殿下,怎么会是。。。驸马?按照规程,驸马回来要有内官相陪,而且要去拜见陛下,怎会直接回府?”还是那名很善于思考问题的婢女,他认为这不应该是周虎臣。
殿下,原指殿阶之下,后来成为华夏对皇族成员的尊称,次于代表君主的陛下。汉朝开始称呼太子、诸王为殿下,三国开始皇太后、皇后也称殿下。唐代以后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