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执宰大明 >

第1259部分

执宰大明-第1259部分

小说: 执宰大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是皇恩浩荡,皇上怜悯朝鲜百姓生活苦楚故而降下了无边的恩泽,方有现在的景象。”李云天闻言摇了摇头,笑着回答,他可从来都不是居功的人。

“王爷过谦了,本官来之前皇上还在念叨说王爷在朝鲜摆手起家也不知道境况如何,还说王爷一走就是两年多的时间,都没人陪他说话了。”

刘坤宇也跟着笑了起来,他自然清楚这是李云天的自谦之词正统帝现在正在头疼京城里内廷和文官集团的纷乱的党争,哪里有心思理会朝鲜的事情。

李云天闻言脸上不由得闪过一丝无奈的神色,虽然他人在朝鲜但对大明的格局了如指掌,随着大明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蓬勃发展,内廷和文官集团之间的利益冲突也日益加剧。

表面上看起来这是宦官与文官之间的权斗,本质上却是君权与臣权的一次博弈,正统帝希望用宦官来制衡朝廷里的文官。

相对文官,勋贵与正统帝之间的关系要融洽许多,毕竟勋贵只有统兵权又不能涉及地方政务,再加上许许多多方面都需要依附正统帝,所以与文官相比勋贵对正统帝而言则没什么麻烦,反倒是制衡文官的另外一件武器,只不过没有宦官用起来行之有效。

所谓眼不见心不烦,李云天由于身在朝鲜故而也就不理会京城的那些明争暗斗以及相互倾轧,反正现在也没人对讲武堂的那些地盘感兴趣,谁吃饱了撑的好好的福不享要去偏远荒僻的边疆去受苦。

景福宫锦旗招展,喜气洋洋,李璆对正统帝的这道诏书不敢怠慢,已经准备了盛大的恭迎圣旨仪式。

按照规矩,李璆需要焚香摆案和沐浴更衣这样才能显示出对圣旨的敬重,有一整套完善的接圣旨流程。

虽然圣旨的内容还处于保密状态,由皇宫出来的内侍和侍卫进行保管,但李云天早已经知道圣旨的内容,故而心中波澜不惊不像李璆等人那样激动和紧张,静静地等待着事情的进展。

“朝鲜王接旨!”景福宫正殿前的广场,等李璆准备好迎接圣旨的各项事宜后,刘坤宇从双手捧着圣旨的内侍手里拿过圣旨,冲着躬立在正殿前方案桌后的李璆和王妃等一众王室人员高声喝道。

“臣朝鲜王李璆恭迎圣旨!”李璆闻言连忙跪在了面前摆着的一个软垫上,神色严肃地说道。

伴随着李璆的这个动作,跟在他身后的王妃等人呼啦啦地跪了下去,纷纷以头触地神色异常恭敬。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刘坤宇见状随即打开了手里的圣旨,抑扬顿挫地宣读起了上面的内容。

李云天不动声色地立在刘坤宇的一侧,嘴角挂着一丝淡淡的笑意,正统帝自然在圣旨上答应了李璆的请求,准许朝鲜并入大明。

为了保持朝鲜官场的稳定,朝鲜现有的官员三年内将保持不变,三年后将进行考核淘汰未达要求的官员。

与此同时,朝鲜国的各个中央衙门撤销,并入朝鲜的三司一院中去,作为大明的一个行省很显然朝鲜国不能保留那些中央衙门。

实际上李云天早就在做这件事情,在成立三司一院的时候就已经把朝鲜国的各个中央衙门归入到各自的部门下,其三司一院的人员也都是从哪些中央衙门中抽调。

换句话来说,朝鲜国的那些中央衙门早就成为了三司一院的下属机构,故而只要换个招牌就能正常运作。

这也是李云天为何要架空李璆的原因,可以说是不得已而为之,在为朝鲜并入大明后做准备,使得朝鲜的军政事务的决策权由景福宫转为了三司一院,希望权力能够平稳交接,可谓用心良苦。

作为汉城两班子弟最为关心的科举,正统帝把此次朝鲜科举作为一届,使得两班子弟可以通过其踏入仕途。

不过,如果三年后其考核不达标的话会像其他官员一样丢官罢职,李云天给了那些两班子弟三年的时间来进行改变,如果届时其还是只知道吃喝玩乐的话唯有被取代。

正如李云天先前所“预测”的那样,正统帝也对那些寒门学子降下了恩泽,在朝鲜科举结束后加开大明的武举恩科,主考官为李云天,副主考是刘坤宇,凡考中的学子皆可获得大明的功名。

这个消息一传出去,那些从朝鲜八道赶来的杂科学子们无不欢呼雀跃,这意味着他们将获得一个改变命运的宝贵机会。

第1387章水到渠成

在正统帝这次所下达的诏书中,朝鲜布政使司李稷、朝鲜按察使司柳尚民、朝鲜都司都指挥使崔闰德、朝鲜都察院都御史黄喜以及原朝鲜都司副都指挥使金宗瑞可谓是最大的赢家,由于对朝鲜功勋卓著故而被正统帝封为大明的伯爵。

其中,李稷由朝鲜的星山府院君进封为大明的星山伯;黄喜由朝鲜的南原府院君进封为大明的南原伯;柳尚民由朝鲜的光云府院君进封为大明的光云伯;崔闰德进爵为朝宁伯;金宗瑞进爵为韩安伯。

李云天之所以奏请正统帝给李稷五人进封爵位,除了他们是朝鲜掌控实权的重臣外,还与他们是朝鲜各派势力的首领有关,以此来安抚朝鲜官场。

按照大明的规章定制,正统帝会在大明京城给李璆和李稷六人修建府邸,不过由于朝鲜情形特殊允许李稷和黄喜五人留在朝鲜任职直至被调离,而李璆身为郡王必须要跟随刘坤宇前去京城。

对于百感交集的李璆来说,李稷五人的心情则非常愉快,他们自然愿意成为大明的伯爵,这远比朝鲜的爵位要尊贵得多。

“钦此!”当刘坤宇抑扬顿挫地宣读完升值后,把圣旨一合向李璆高声说道,“朝鲜王接旨!”

“臣接旨谢恩!”李璆连忙直起身子双手从刘坤宇那里接过了圣旨,然后其身恭声向刘坤宇说道,“刘大人,不知皇帝陛下可有要交代小王的事情!”

“皇上说了,朝鲜王宽厚爱民,实乃当世藩王之典范,皇上已经在京城备下美酒佳肴,静待朝鲜王的到来。”刘坤宇冲着斜上方一拱手,沉声向李璆说道。

“臣叩谢皇恩。”李璆闻言双目闪过一丝复杂的神色,知道自己无论如何都要离开朝鲜,心中有一股莫名的伤感,随后把圣旨交给一旁的景福宫大殿内侍,再度跪下谢恩。

“五位爵爷,皇上让本官转告,由于朝鲜并入大明后事务繁多,故而五位爵爷不必随着朝鲜王进京谢恩,待朝鲜局势稳定后随忠王爷一同前去京城觐见。”刘坤宇抬头望向了跪在李璆后面的李稷和黄喜五人,不动声色地开口说道。

虽然李稷和黄喜五人可以不用去京城但他们的家眷要和李璆一同到京城,毕竟他们已经是大明的勋贵,而按照规矩其家眷要住在京城,即便是外放也只能带妾室去外地赴任。

这样做自然是有人质的意味,但京城乃大明的权力中枢,没有哪个勋贵愿意离开这个中枢,故而就算是外放任职也希望家眷在京中周旋,以免脱离了京城上流社会这个圈子。

不过李稷和黄喜五人的情形有些不同,由于他们是从藩属国新晋的勋贵,故而把他们调到京城肯定有削弱他们在地方上影响的意味,同时也是对他们加以掌控。

李稷和黄喜五人自然清楚其中的缘由故而早就做好了准备,对于他们而言融入大明京城上流社会权贵圈子比待在汉城要重要得多,希望后世子孙能成为大明上流社会权贵的一份子。

值得一提的是,在正统帝的这道诏书中,废除了朝鲜国所实行的法律,一切都以大明的律法为主。

这意味着令朝鲜两班子弟受益匪浅的“从母法”在刘坤宇宣读诏书的一刹那就已经烟消云散,凡是朝鲜的学子皆可参与大明科举,当然了,庶子也有继承家产的资格,在分家产的时候要分得相应的一部分。

虽然这使得两班贵族的权益受到了损害,但很显然赢得了包括两班贵族庶子在内的朝鲜百姓的支持,这才是大明治理朝鲜的根基。

由于李云天已经在朝鲜布局了两年多,所以朝鲜并入大明的事情就变得简单了许多,随着刘坤宇传达圣旨,汉城的各大衙门改换了一下门口的招牌后就有条不紊地继续办公,丝毫也没有受到影响,这令刘坤宇大为钦佩。

在刘坤宇看来,但凡是这种并入国家的事情中总会受到被并入国家某些人或者势力的反抗,可朝鲜并入大明却显得波澜不惊,一切都水到渠成,无论官场还是民间都对此非常欢迎,实属难得。

这使得刘坤宇对李云天不由得更加钦佩,如果换做他的话肯定使用武力来推动并入事宜的进展,而不像李云天这样耐心来布局谋划。

李璆身为朝鲜王自然要尽地主之谊,准备了丰盛的酒宴给刘坤宇接风洗尘,如果按照惯例自然是身负皇命的刘坤宇坐在宴会的首席。

不过由于李云天在情况就显得比较特殊,李云天也是奉旨来的朝鲜,故而这个时候就要按照资历来排座次,李云天身为大明都察院的左都御史又是堂堂的忠王自然要坐首席,刘坤宇和李璆分坐在他的左右下首处。

刘坤宇是第一次来朝鲜,由于他的级别过高因此以前他就是想来也没有机会,故而这次可以欣赏一下朝鲜的菜肴和舞蹈。

在酒宴上献舞的歌舞姬都经过柳真的调教,舞姿婀娜多姿,令刘坤宇大饱眼福,虽说金陵也有朝鲜舞的表演,但如此原汁原味的舞蹈他还是第一次看见。

因为李云天的缘故,刘坤宇此次前来朝鲜没有丝毫压力,李云天做事他无比放心故而这次就权当是来朝鲜国散心。

刘坤宇这次来朝鲜除了传达圣旨外还有协助李云天处理朝鲜并入大明各项事宜的职责,其中最为重要的自然就是正统帝恩旨开设的武科科举。

之所以是武科科举而不是文科科举,是因为朝鲜像交趾和西域那样将来将交由讲武堂来治理,朝廷的文官没人愿意去这种偏僻荒芜很难捞油水的地方。

正统帝并不是无缘无故这样做的,宣德帝时交趾的叛乱使得宣德帝意识到了朝廷派往交趾的那些官员所带来的危害。

除了中高级别的官员外,那些从云南和两广选派的官员几乎都是没有功名仅仅读过几天书的人,他们肯去交趾任职无非是抱着发财的梦想,对地方上的祸害之深令宣德帝感到震惊。

所以,当李云天平定了交趾后使用武举出身的武官来治理交趾,并且还取得了卓越的成效后,宣德帝就决定在那些偏远的边疆任用讲武堂的武官来治理。

因为由李云天主导的大明新式武举要求中举者有很高的文化素养,其文化方面的能力丝毫不次于那些文举出身的文官,而责任心和能力更是远胜那些文官。

所以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惯例,大明两京十三省以外行省皆用讲武堂出身的武官来治理,朝堂上的文官对那些偏远地区并没有什么兴趣。

值得一提的是,大明两京十三省中广西的情形比较特殊,知府以下的官员已经全部换成了讲武堂的武官。

说起来这还与当年李云天平定交趾叛乱有关,为了有利于李云天平定交趾的叛乱,宣德帝让李云天执掌交趾和广西的军政事宜,后来李云天又荣升为了交趾、广西总督,总揽交趾和广西的军政大权。

在李云天的推动下,地处偏远不被朝廷重视的广西开始由武官治理,只不过中高级官员由文官担任,这样一来有利于地方上的治理。

时至今日,广西的地方事务蓬勃发展,那些讲武堂出身的基层武官可谓功不可没,正是他们任劳任怨的无私奉献使得广西有了如今欣欣向荣的局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