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宰大明-第104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虽然李云天也想李安邦有一个无拘无束、快快乐乐的童年,可既然李安邦出身在勋贵之家并且是未来忠王府的掌舵人,那么身上肩负着振兴王府的重任,自然也就没有了无忧无虑的童年,他必须要比同龄人更优秀才能撑起忠王府的诺大家业。
“谢父王。”李安邦闻言顿时大喜,连忙向李云天躬身道谢,他和正统帝早就想要去讲武堂上课,只不过由于不能出宫而作罢。
其实,这次前去讲武堂学习的并不只李安邦,还有皇室子弟和勋贵子弟,这些年自小就陪在正统帝的身边,可谓是正统帝的嫡系,而李云天的任务就是培养这批人以后成为正统帝的左肩右臂,这也是张氏太皇太后所希望看见的。
放眼大明,除了李云天外没人合适教导正统帝的那些嫡系,无论政治还是武略,李云天都在大明首屈一指,是那些人当之无愧的师傅。
“听说邦儿跟宫里的一个小宫女走得比较近,你知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李安邦离开后,李云天沉吟了一下问向坐在身旁的周雨婷,据他所知李安邦与宫里的一个小宫女关系特别好,甚至为了小宫女领着那些皇族和勋贵子弟教训了一名宫里的女官。
“那名小宫女是江宁知县陈杰的女儿,与邦儿很是投缘,臣妾见过,为人聪明伶俐,很讨人喜欢,太皇太后已经让其去伺候永德公主,届时陪嫁到咱们王府。”
周雨婷闻言嘴角不由得闪过了一丝笑意,开口向李云天解释道,所谓虎父无犬子,李安邦与李云天一样都有着很好的女人缘。
“江宁知县?”李云天闻言眉头不由得微微一皱,如果他没有记错的话,六年前江宁知县陈杰因为劳累过度猝死在了任上。
本来,李云天不会关注这种小事,毕竟陈杰只是一个七品县官,不过由于近来他在缓和内廷与文官集团之间的紧张关系,其中涉及到了江宁制造局,故而对江宁的事情有些了解,留意到了陈杰猝死任上的事情。
内廷与文官集团的这次战争虽然是以工部左侍郎杨毓为开端,但根子却在江宁织造局上。
江宁织造局负责宫里御用和官用的仿制品,以及宫廷采买事宜,归内廷的宦官管辖,是大明在江南的三大织造局之一,同时也是最大的一个织造局。
原本,江宁织造局归户部管辖,后来在永乐帝时期归宦官掌管,由于油水丰厚故而成为了文官集团和内廷争夺的焦点。
宣德帝驾崩后内廷的势力一下子降到了谷底,文官集团乘势而上对内廷进行了穷追猛打,迫使内廷不得不撤回了各地的镇守中官和镇守太监,处于被动防御的态势。
自然了,江南的三大织造局成为了文官集团进攻的重点,想要将经营权重新交回到户部的手上,不过受到了内廷的激烈反抗,张氏太皇太后为了平衡内廷和文官集团的势力故而一直都没有松口。
面对步步紧逼的文官集团,为了保住江南三大织造局,内廷在张氏太皇太后的暗中扶持下向文官集团发动了反击,突破口就是工部左侍郎杨毓,毕竟内廷在宣德帝时期建立的根基还在,再加上手中掌握着东厂,要想查到杨毓的隐秘并不是什么难事。
文官集团见杨毓栽了,自然不肯善罢甘休,因此就拿江宁织造局开刀,江宁织造局每年过手的银子成千上万,如果不存在上下其手、中饱私囊的情形那可就奇怪了。
故而,内廷和文官集团僵持上了,双方手里都抓着对方的把柄,自然谁也不肯退让,而且也没办法退让,一旦退了的话可就要输了士气。
也不知道为何,李云天隐隐约约觉得那个小宫女刻意接近李安邦与陈杰的死有关,虽然他也说不上来其中的缘由,但潜意识给他这种感觉。
不得不说,这个小宫女还是有着几分手段,竟然能让李安邦对她如此之好。
“相公,她的身世有何不妥吗?”见李云天的眉头微微皱了起来,周雨婷不由得有些好奇地问道。
虽说那个小宫女是在刻意接近李安邦,但如果没有心计的话如何能在宫里生存,以后也如何能帮得上李安邦?
所以,周雨婷并不介意那个小宫女想要攀李安邦这个高枝,李安邦是未来忠王府的主人,有几个女人很正常,重要的是能帮李安邦分忧。
“没,只不过想到了她爹,前江宁县知县因公殉职死在了任上,这孩子也着实可怜。”李云天闻言微微一笑,风轻云淡地敷衍了过去,以免坏了众人的兴致。
“晴儿,船队的事情准备得如何了?”虽然李云天不想在酒桌上谈论公务,但他随后还是忍不住问了柳雯晴,明年大明水师就要正式进驻波斯湾,这使得他不得不为之操心。
“相公放心,船只已经准备妥当,误不了行程。”柳雯晴莞尔一笑,开口安慰李云天道,这次明军水师将进行自郑和下西洋以来的最大规模远征,其目的地就是波斯湾。
与郑和下西洋不同,水师这次出海是为了达成大明掌控海上航道的军事任务,会进驻沿途李云天从帖木儿帝国那里获得的各个军港。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李云天与霍尔都汗达成割让波斯湾和那些沿海港口只有一年多的时间,但自从他去关西时起雷婷和柳雯晴就已经开始运作这件事情。
届时,水师出海的人数将超过五万人,除了护航的士兵外就是要在波斯湾和各个海外港口落户的军户,以后还会有更多的军户分批前去,在李云天看来如果不移民过去的话很难在海外站稳脚跟。
这也是大明向外界宣扬国威的一次大好机会,通过展现军事实力使得海外诸国臣服,打开大明与欧洲诸国交流的通道。
与此同时,为了履行了对李云天的承诺,帖木儿帝国的霍尔都汗加强了割让给大明的疆土和港口的统治,并且派兵进入了波斯湾与当地的武装势力交战。
由于大明扣押了十余万帖木儿帝国的士兵,再加上大明在西域一役中对帖木儿帝国展现了强大的军事威慑,使得霍尔都汗不得不确保那些疆土和港口的稳定。
回到撒马尔罕城后,霍尔都汗的大军没怎么休整就再度开拔,前去平复帖木儿帝国境内的叛乱,得知帖木儿帝**队在西域的战事中失利的消息后,被征服的地方势力纷纷揭竿而起。
霍尔都汗现在非常庆幸,如果不是与李云天议和的话,他根本就没有足够的兵力来围剿地方上的叛乱。
当前,帖木儿帝国境内战火纷飞,虽然霍尔都汗在与叛军的交战中占有优势,但却不足以将对方吞并,唯有选择重点地域进攻,与叛军形成了僵持的态势。
霍尔都汗现在就盼望着李云天能把那十余万的帖木儿帝国大军还回来,如果得到这股强大的军事力量后那么将彻底改变帖木儿帝国国内的僵持的战局,他将有足够的势力击溃那些可恶的叛军。
第1147章拜年
大年初一,李云天照例赶往宫内向张氏太皇太后、孙太后和正统帝拜年,与他一同进宫的还有朝中的文武重臣。
张氏太皇太后这个新年是过得最为舒心的,前几年因为西域的战事使得她都没什么心情过年,万一李云天战败那么大明可就危矣。
令张氏太皇太后感到欣慰的是,李云天并没有让她失望,不仅战胜了帖木儿帝国和北元的军队,还不远千里从帖木儿帝国和北元士兵的包围中就出了东察合台汗国的王室,使得东察合台汗国彻底臣服大明。
这可是洪武皇帝和永乐皇帝都没能达成的丰功伟绩,没想到在正统朝里实现,张氏太皇太后为此自然万分开心,西域之役的胜利无疑给正统朝开了一个好头。
因此,当李云天想要整编西北诸司卫所的军队,在西北诸司实行讲武堂的军制时,张氏太皇太后持支持的态度。
这里面除了张氏太皇太后对李云天厚爱的因素外,更重要的是李云天已经能顶住京中勋贵的压力,再加上西北诸司地方卫所的士兵们对此大为欢迎,故而新军军制的改革势在必行。
大明十余年来的对外战争证明,讲武堂的军制无疑优于卫所制,张氏太皇太后其实早就倾心于讲武堂的军制,但由于京城支持卫所制的勋贵力量实在是太大,故而只能保持现状。
如今李云天有了压制那些支持卫所制勋贵的实力,张氏太皇太后自然巴不得进行军制改革,这样一来军队的控制权就集中在了朝廷的手中,确切的说是皇帝的手里,那些勋贵将对皇权更加依附。
李云天在京城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主导京畿都督府、山北军区、辽东军区和西北诸司卫所的改革,废除卫所制,实行讲武堂的军制,也就是新式军制。
这样一来,京畿都督府和山北军区等地的军队将再也没有世袭制可言,军队实行晋升制,武官的来源有两个,一个是军事学院毕业,另外一个是从荣立战功的士兵中提拔。
从士兵中提拔的武官要送到军事院校深造,毕业后才能正式授予官衔,这意味着军事学院以后将成为军队武官的摇篮。
与此同时,李云天保留了军户制度,毕竟偏远地带的驻军需要军户的支持,只不过军户的性质发生了改变,从普通的百姓转为了大集体农庄的成员,算是半个朝廷的人,享受各式福利待遇。
有着军方背景的产业的职员也从军户中招募,这样不仅便于管理同时也有利于保密,一时间军户成为了大明的香饽饽。
其实,在这次军制改革中,最为关键的是那些高级武官的安置,例如京城的一些因为改革而受到影响的勋贵。
那些没有被波及的勋贵此时正眼巴巴地盯着李云天,看李云天如此安置那些受到影响的勋贵,如果李云天能妥善处理此事的话,那么以后大明其他都司卫所军队的改制将一帆风顺。
李云天把京畿都督府和西北的几个都司改成了像山北军区和辽东一样的军区,军区最高的部门为司令部,司令部下设参谋部、后勤部和督察部。
如此一来,那些高级武官和受到影响的勋贵就被安排在了司令部里任职,这样一来他们也就有了合适的名分。
其实,由于西征军的惨败,西北诸司和京畿都督府的高级将领受到牵连着甚多,纷纷被罢免了官职,无形中给新军军制改革减轻了不少阻力。
虽然京畿都督府和西北诸司等按照讲武堂的军制进行改革,但它们并不属于讲武堂管辖,也不属于五军都督府管辖,而是由军阁来统领。
军阁的阁员相当于是皇帝的军事幕僚,而军阁则是用来传递皇帝号令的地方,这等于军权往皇帝的手里集中,是张氏太皇太后最为满意的地方。
离开皇宫的时候已经是中午,李云天没有回家,而是马不停蹄地赶往了杨荣的府邸,杨荣一个月前病逝,被正统帝追赠为太师,谥号文敏。
李云天虽然已经贵为亲王,但杨荣乃六朝元老,资历深厚,远非李云天可比,即便是往年李云天身为郡王的时候过年也要主动给杨荣拜年。
原因无法,李云天是正统的科举出身,文人们讲究的就是按资排辈,李云天岂能依仗自己的爵位对杨荣等老臣不敬?
与杨士奇和杨溥等人府邸门庭若市不同,李云天赶到杨荣府上的时候,杨府前冷冷清清,两个门卒无精打采地倚在门旁的墙上聊着天,看上去煞是冷落。
虽然杨荣曾经贵为内阁次辅,也是宣德帝任命的辅政大臣,是大明朝堂上数一数二的重臣,可时过沧桑,人走茶凉,杨荣再风光再显赫也成为了过去式,朝堂上的官员们谁还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