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三国之乱臣贼子 >

第120部分

三国之乱臣贼子-第120部分

小说: 三国之乱臣贼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从之前东莱军犀利的反击来看,要想从外攻入,只怕不‘花’费一些代价是不可能的事情,那么,如果城中有人接应呢?

里应外合的话,东莱军又会作何反应?

正在夏侯渊渐渐理出思绪的时候,帐外“哗啦啦”传来一阵甲衣的撞击声。

“将军!”

“嗯?是曹亮呀,怎么,有什么事情吗?”

曹亮是军中的一员裨将,他统领着两千人马,是夏侯渊掌控兵权的中流砥柱。

“回禀将军,末将在外头听到一些流言蜚语,如果将军不能及时澄清,只怕会闹出‘乱’子”

“什么流言?”

“不知道谁‘乱’嚼舌根,说之前你是在借刀杀人!”

夏侯渊勃然大怒,“荒唐!”

“将军,此风断不可涨呀”

夏侯渊‘阴’沉着脸,道:“我知道了”。

曹亮再不多言,他相信,夏侯渊可以把事情处理的很是妥当。

临济城头,百十名东莱军卒用绳子缒下了城。

城外,有密密麻麻的箭矢,有锋利的短矛。

趁着曹军的注意力不在这里,早早地回收武器,循环利用,这是李贤早就想到的事情。

临济城虽然军械充足,可短矛却是东莱军中独有的武器,一旦消耗殆尽,胡庸麾下的背矛士就成了摆设。

背矛士在之前的厮杀中大出风头,三十步之内,他们用短矛完美地弥补了长弓不能近距离‘射’杀的遗憾。

远处有长弓,近处有短矛。

只要利用妥当,东莱军的防守毫无破绽。

一百多名东莱军卒动作麻利,他们将短矛一根根收集起来,然后用最快的速度递到城下。

城上,有专‘门’的军卒负责将短矛提入城中。

短短一炷香的功夫,东莱军就回收了六百多杆短矛。

剩下的短矛,要么距离过远,要么捅在了曹军的尸首上,不耗费一番力气,怕是难以拔出来的。

时间紧迫,城头的胡庸却百无聊赖起来。

“主公,你说夏侯渊下一次攻城会在什么时候?”

李贤翻了个白眼,道:“曹军筹备的云梯全部损毁在城下,冲车也只剩下一半的数量,没有一天的时间,他们不可能完善器械,再度攻城的”。

胡庸不无遗憾地说道:“要这么久?”

“废话,夏侯渊可不是莽夫,如若不然,曹孟德也不会把两万兵马‘交’给他,在我看来,今日取胜不过是侥幸,他日曹军再度攻城的时候,若是照样能够一战胜之,那才是真本事!”

胡庸讪笑不已,道:“主公说笑了,放眼天下,咱们东莱军怕过谁?”

“好了,莫贫嘴了,你瞧,那边是不是曹军的兵马?”

谈话间,在视野的尽头,隐约间出现了一队曹军的身影。

看模样,应该是醒悟过来的夏侯渊特意‘抽’调出的人马,毫无疑问,他们就是冲着城外的东莱军卒过来的。

胡庸眼睛一亮,嘴里道:“主公,让我冲他一阵吧!”

“想都别想,传令下去,让城下的弟兄们回来吧”

“喏!’

“呜呜呜”,号角声响起。

嗯?有情况?

在城外收集短矛的军卒们背起短矛撒‘腿’就跑,他们径自往城墙跑去,没有半点留恋的迹象。

开什么玩笑,临行之前,李长史已经说的很清楚了,一旦号角吹起,大家以保命为第一要务。

至于军械,那是在保住‘性’命之后才需要考虑的事情!

李贤军中,向来以人为“本”。

等到夏侯渊的兵马抵达城外的时候,一百多名军卒们早已经去而复还,回到了城中。

。。。

第二百零二章临济城的破绽

曹军徒劳无功,白跑了一趟的军卒们顿时怨声载道。八零电子书/

城外依旧‘乱’糟糟的,可看模样,东莱军已经找到了他们想要找的东西。

双方兵马虽未‘交’战,可李贤又小胜一筹。

连番的挫败感使得曹军笼罩在一股失利的‘阴’云之中。

当然了,对夏侯渊来说,李贤的威胁只是其次,真正迫在眉睫的事情却是要稳定军心,制止谣言。

如若不然,一旦任凭谣言散布,占麾下绝大多数的原卞喜部、刘岱部军卒极有可能产生厌战的情绪。

须得杀‘鸡’儆猴!

‘乱’世当用重典,当天夜里,城外的曹营之中忽然传来一阵噪杂之声。

城头的守军以为曹军打算攻城了,急忙将李贤等人唤了过来。

可李贤抵达之后,却发现四周依旧静悄悄的,没有一名曹军的身影。

夏侯渊这是想干什么?

疲兵之计也不是这么个玩法吧?

照这种节奏下去,只怕东莱军没什么影响,曹军自己就疯了。

曹军没有疯,夏侯渊也很是清醒,他麾下的万余人马已经尽数出动。

一百多名散步谣言、意图不轨的军卒们很快就被揪了出来。

在风云飘摇之际,夏侯渊没有心思搞什么“礼贤下士”的作派,将所有滋事者聚集到一处之后,夏侯渊一声令下,这些家伙便身首异处。

一招杀‘鸡’儆猴,顿时让曹军阵中的投机者胆战心惊。

与此同时,夏侯渊大声呼喝,道:“这些贼子们实在可恨,竟然杜撰谣言,说我夏侯渊要铲除异己,借刀杀人,真他娘的笑话,在我军中,无论出身如何,无论之前隶属与谁的麾下,可自打你们划入我军中的时候,你们便是我的兄弟!”

“将军!”

“既然是兄弟,那就要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在接下的战事当中,我会让大家看明白我夏侯渊究竟是懦夫还是勇士”

“君子不可立危墙之下,将军三思呀”

“我意已决!”

将军中的不和谐分子斩杀过后,曹营的稳定‘性’增加了很多。

只要在接下来的战斗中,夏侯渊真正做到不偏不倚,其他两部兵马也就会放宽心。

当然了,重新建立信任是一个很缓慢的过程。

夏侯渊击杀军卒的情景李贤看不到,不过这却并不妨碍他猜想的准确‘性’。看模样,应当是曹军内部出了纰漏。

真是可惜了,如果李贤有未卜先知的本领,适才打开城‘门’,直奔曹营,说不定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战果。

不过,曹营中的噪杂声根本没有持续多久,很快就稳定下来。

难道说夏侯渊是在使诈?

李贤自己用惯了‘阴’谋诡计,所以下意识里,他总会以最大的恶意来揣测别人。

夏侯渊对李贤知道的不多,李贤对夏侯渊也绝对谈不上了解。

要不是刘备带来了曹军的一些消息,李贤也是双眼‘摸’黑,说不定连曹军大将是谁都不知道。

不过,李贤的守城的一方,不管来的是谁,只要他坚守不出,敌将就没有法子。

夏侯渊就不同了,曹军是攻城的一方,如果‘摸’不清楚守军的状况,谈何攻城?

尤其是在攻守双方实力并不悬殊的情况下!

到底该如何破城?

夏侯渊已经使人将消息散布出去,只要有人能够提供城内的情报,一律重赏。

有道是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夏侯渊相信,总会有见钱眼开之辈前来告密的。

哪曾想,曹军在修缮攻城器械的第一天,没有一名乡民前来报信。

这乐安国不是北海国,李贤什么时候这么深得民心了?

夏侯渊不相信李贤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尽收本地民心,所以他依旧在等。

终于,一处送粮的地方豪族带来了三个流民,说他们可以帮得上忙。

夏侯渊大喜,急忙详细询问:“你们对城内的情况知道多少?”

“回将军,小的只听说守军早已经过了一万之数,究竟有多少兵马,小的并不清楚”

虽然稍稍有些遗憾,不过却也不是一无所获,起码,夏侯渊终于确定了守军的数目大于一万人。

“城内粮秣如何?”

“粮秣充足,足够大军日常用度,小人听说前几个月,县令刚刚囤积了一大批粮秣”

“城中军械储备可曾充足?”

“县衙的库房看护严密,小人不得其‘门’而入,不过,却听吃公家饭的表兄说话,库房内的军械堆积如山”

夏侯渊深深吸了口气,道“你为什么愿意告诉我这些?”

乡民脸上‘露’出刻骨的仇恨,嘴里道:“前些日子,黄巾攻城,卞喜驱赶百姓先行,守城的李贤草菅人命,杀死了我一家四口,只剩下我一人苟延残喘!”

夏侯渊眼皮一跳,卞喜如此惨无人道的做法摆明了是在饮鸩止渴,看模样,之前李贤确实把他‘逼’急了。

不然的话,卞喜又怎么会狗急跳墙,冒着天下之大不韪驱赶无辜百姓做炮灰呢?

还好,还好本地的乡民们不知道卞喜已经投降了曹‘操’,与夏侯渊是根除同源。

如若不然,指不定乡民们把仇恨转嫁到夏侯渊身上。

那样的话,妄图借助本地乡民的能力潜入城中的计划还未出炉就要胎死腹中了。

夏侯渊故作恼怒,道:“卞喜可恨,李贤也太过残忍,嗯,只要我破了临济城,必定把李贤生擒活捉,让你一出心头之气!”

乡民大喜,道:“妙极,妙极!不瞒将军,我们三人还知道一条水道,可以由水‘门’潜入城中”。

“什么?有水‘门’?”夏侯渊一惊而起。

“不错!”

“在哪里?”

“就在临济县令驻守的北‘门’处”

夏侯渊“哈哈”大笑,道:“真是天助我也!李贤呀李贤,这可是天要亡你呀,来人呐,重赏!”

“喏!”

得了乡民提供的线索,夏侯渊并没有着急潜入城中,白日间,他依旧使人按部就班地打磨器具,只是在夜晚,夏侯渊偷偷让人潜入北‘门’,找寻水‘门’的所在。

与乡民们提供的情报一样,在临济城北,有一处水‘门’,那里原本竖有铁栅栏,只是年久失修,铁柱锈迹斑斑,轻轻一碰就断裂了。

水‘门’虽小,每次仅容一人通过,不过,相对于强行攻打南‘门’,这样的暗道已经算是难得的“终南山捷径了”。

战机稍纵即逝,确认了情报的准确‘性’之后夏侯渊急忙从军中挑选善于水‘性’的军卒。

时间紧迫,谁也不知道李贤会不会突然想到水‘门’的纰漏,万一他做了补救,那时候,曹军再想偷偷潜入城中的话,那可就难上加难了。

最终,夏侯渊从一万八千名军中挑出了一千人,他们都是水‘性’颇佳的军汉,一个呼吸可以蹿出几丈远的‘浪’里白条。

又过了一个白天,这天晚上,漫天的星辰遮住了月亮的光芒。

城上,临济本地的郡兵无聊地打着哈欠。

两天的时间过去了,城外的曹军依旧毫无动静,郡兵们有些麻木了。

即便临济县令再三叮嘱,提醒郡兵们不可放松警惕。

可面对空无一人的夜景,轮值的兵卒们却怎么也提不起劲来。

曹军一定是被东莱军打怕了,没有准备充分之前,他们定然是不敢攻城的!

对的,一定是这样!

李贤大胜卞喜,又给了夏侯渊迎头痛击,在等闲乡民眼中,东莱军已经成了战无不胜的强军。

受这种思维影响,夏侯渊谨慎的行为,在临济乡民看来,却成了胆怯畏惧的表现。

临济城外的护城河水引自济水,常年不断的济水为护城河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此番,为了遮掩行踪,夏侯渊足足把士卒们入水的地点设置在了两里之外的地方。

一千名军卒入水,即便再三遮掩,也肯定会有不少的动静。

万一引起守军的注意力,那可就打草惊蛇了。

将下水地点远离城池,这就可以避免上述的情形出现了。

一碗辛辣的酒水下腹,曹军士卒缓缓地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