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临战国-第17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妾,来满足自己的一己私欲!”
“还有,什么叫见到喜欢的女人,就可以不择手段?如果真是这样,但凡男人,哪个不爱美丽的女子,可是这样的女子百里无一,好不容易出现一个美人,结果所有男人都喜欢,难道非得杀个你死我活,挣来抢去,最后反而使那女子几经转手,遭受多少男人的凌辱?可有男人问过这个女人,他究竟喜欢谁?就这样被抢来抢去?当货物和牲畜奴隶一样?”
兰歆雅见他越说越激动,义愤填膺,正气凛然,很看轻这种为了女人,就打打杀杀,完全没有达到,破坏别人家庭的行为,如果这种风气在中原流行,那还得了,到处是强抢民女的事,社会也就完了!
“你说的对,晏,能感觉出来,你是一个很有责任感的男人,我很开心能与你相识,今晚你就睡在我身边吧,我还要听你的诗句,听你讲的大道理,听你说很多中原的故事……”
辰凌有些为难,都说酒后乱性,酒后失德,面对这么风情万种,圣洁无比的异族美女,同炕而眠,自己能把持得住吗?
这时兰歆雅掩唇打了个哈欠,她像一只懒猫儿似的,轻轻俯在炕头上,衣裙扭裹在身上,塌陷,丰臀腴美,乳鸽似的胸膛轻轻起伏着,那种美态,又岂是任何文笔能够描述出来的。
辰凌豁出去了,心想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燕国的谋划,中华历史的国运,重任都压在他肩膀上,今晚就委屈一下,施展一次美男计吧……
※※※
齐国都城,临淄。
这里是当今天下屈指而数的几座大城之一,有春秋五霸之首、战国七雄之冠之城,作为齐国的都城,它的繁华程度,比魏国的大梁,秦国的咸阳,还要大出许多,繁华似锦,车水马龙,人潮接踵。
临淄原名营丘,因一条淄河自南而北纵穿临淄城,被齐献公更名为临淄。
临淄历史悠久,太古太昊伏羲氏兴起在齐地;这里又是五帝之一的颛顼高阳氏的故墟;古帝少昊之世,以鸟为图腾的爽鸠氏族部落聚居在这里。
虞舜时期至夏代,有季氏族部落居住在这里;殷商时期,有姜姓逄伯陵氏居住在这里;殷商末年,有蒲姑氏居住在这里。
后来周武王推翻商朝,建立周朝,武王二年封太公姜尚于齐地。建立周代齐国,都治营丘;姜氏自太公始,经西周、春秋时期,传位三十一代,治齐达六七百年之久,史称姜齐。
直到公元前386年(康公十九年),大夫田和迁康公于东海,篡权自立,仍都临淄,就是现在的田齐了,转眼已有八十年光景。
苏秦说服了赵王,又途径一次魏国,面见了魏王,说赵国已经同意与燕国合兵,对抗齐国,否则秦国削弱之后,却让齐国东方做大,严重威胁东方六国的安危,今日能吞燕,明日就能对赵、对魏、对楚用兵。
魏王一听,觉得大有道理,这些年除了秦魏交战最多,还有就是齐魏之间,也是数十年仇恨了,当年要不是孙膑、田忌用兵,击败了魏国庞涓率领的最精锐十万铁骑兵,魏国岂会从此衰落?
想到这些,魏王答应只要齐国不退军,赵燕出兵,他魏国不介意截断从秦国退回来的齐军,夹攻齐国,只要齐国元气一伤,没有了秦齐两大强国,其它诸侯国就会安全很多,重新又了称霸天下的资格。
苏秦游说赵武灵王和魏襄王之后,信心满满,来到齐国的临淄,准备面见齐王,他自忖已有八成的把握,凭着三寸不烂之舌,恫吓齐王,乖乖下令退军,并偿还燕国的损失,这就是纵横捭阖者之威,胜过十万雄狮!
第0294章 苏秦见齐王
天刚刚放亮,苏秦就登上轺车向齐王宫而来,要在早朝上,面见齐宣王。
齐王宫在临淄城的北面,与王宫遥遥相对的,在南面,是闻名天下的稷下学宫,天下国士奔向投奔的学府,同时它的剑宫也是战国十大修炼圣地之一。
中间是一片异常宽阔的街市,那便是名闻天下的临淄“齐市”,所有的朝臣进宫,都得从这片街市穿过,这种都市格局,在天下都会中堪称独一无二。
自从建成商坊街市以来,各国商贾们便大感兴趣,一片商市竟能和王宫比肩而立,这在当时确实是天下独一份,这无疑表明,齐国大大的看重商人。
这在饱受“抑商”之苦的商人们看来,简直比赚钱本身还,于是,天下的富商大贾竟是接踵而来,争相求购店面,同时又在临淄大买地皮建房建仓,倏忽十几年,齐市竟然成了天下最繁华的第一大市。
临淄人口大增,百工商贾达七万多户,几近五十万人口!齐市与魏市,大有不同处,魏市风华侈糜,多以酒肆、珠宝、丝绸、剑器名品为中心;齐市则平朴实惠,主要是鱼市、盐市、铁市、布市四大类,总的说来,风花雪月,齐不如魏;实惠便民,魏不如齐。
齐王规定:朝臣入宫,非有紧急国务,必须步行穿过“齐市”;运输车辆与紧急军务,可走旁边专门设置的车道;朝臣入宫,须得向齐王禀报街市遇到的逸闻趣事。
苏秦在车上挑开窗帘望着稷下学宫,心中微微起伏,他明白,这个学宫,是齐国文化促进交流之地,如今齐国强大,人才济济,物资丰富,兵强马壮,地域之广,超越诸侯,早就有了吞燕灭秦,一统六国之雄心,齐宣王又是一个极其浮夸奢华,好大喜功之人,劝其收手的确有些难度。
齐国远处大海之滨,土地肥沃,民风强悍,非但涌现了孙武这样的兵学世家,且近数十年来又文风大盛、工商业昌隆,秦国被削弱之后,东方六国,就只剩下齐国最大了。
但苏秦并不看好齐国,齐国田氏的立国根基远远没有魏韩赵牢靠,三家分晋,历经百余年流血争夺,其后相继变法改制,军民一统,如臂使指。
齐国则不然,田氏主要靠上层篡夺杀戮之方式夺得姜齐政权,旧贵族盘根错节势力极大,田氏在齐国执政后又没有彻底变法改制,世族封地的势力依然很大,根基自然不坚实可靠,甚至都不如全新的燕国有生机。因为齐国要强大,必须有一次彻底的改革,而改革就要牵动全国各阶层,齐国重商,贵族较多,利益很难撼动,穷富相差悬殊,无法形成一个生机勃发、根基稳定的国家。
由于苏秦代表燕国出使,对于齐国而言,燕国处在灭亡边缘,根本算不上外交使臣,因此齐宣王根本没有重视,直到早朝结束,才想起让燕国使者进殿面君。
接近晌午,苏秦才被召入宫内,在大殿上,跪拜齐王。
苏秦入了大殿,看到大殿宏伟气派,奢华无比,大殿之上坐着一位四十岁的中年男子,气势威武,正是在位十年的齐宣王田辟疆,是田氏齐国的第七代君主。
苏秦先拜了两拜表示祝贺:“恭祝齐王,贺喜齐王!”
“哦,我何喜之有?”
“齐王您即将成为天下霸主,秦国此时衰微,燕国即将灭亡,赵、魏、楚、韩论实力都不是齐国的对手,恢复春秋时期齐桓公霸主的时候到了,齐国将再次成为中原的霸主王者,难道这不值得外臣恭祝贺喜吗?”
齐宣王微微点头,本以为这燕国使者一入殿就是为了燕国说事,痛斥一番,或者软求一番,想不到先恭贺起敌国君王来,真是前所未有,对着苏秦有些刮目,问道:“苏秦,听闻你是鬼谷子的高徒,张仪的师弟,才华出众,怎么眼光如此不济,选择了投效燕国这种即将灭亡之国,这不是自取灭亡吗?”
苏秦淡淡一笑道:“这正是外臣今日来齐的目的,其实我最看好的是齐国,齐国南面有泰山,东有琅邪山,西有清河,北面有渤海,可以说四面都有天险的国家,齐国的土地纵横两千余里,军队七八十万,粮食堆积如山,三军精良,进攻如锋芒之刀刃,弓弩勇猛快捷,骑兵所向无敌,战如雷霆,解如风云!”
“临淄富而殷实,这里居民没有不吹吹竽鼓瑟、弹琴击筑、志向高远、意志飞扬,凭借着大王的显明和齐国的强盛,天下没有哪个诸侯国能比得上!”
“只可惜,秦国衰弱之后,已成为众矢之的,马上成为下一个秦国,同样处在被瓜分的危险之中,苏秦替大王捏一把汗!”
“此话怎么讲?”齐宣王狐疑问道。
苏秦纵横捭阖,铺陈设局,用辞藻兜了一个大圈,终于切回到主题上,从容答道:“人饿的时候,之所以不吃毒药,是认为即使能填满肚子,可是不久就会死去;现在燕国弱小,濒临覆亡,但反抗力仍在;秦国衰退,元气大伤,却无法将其灭国,中原诸侯的矛头都在观望齐国,因为齐国就是唯一的强国了。”
“如果大王贪图十个城邑的便宜却使中原诸侯都起了戒心,很有可能迅速形成五国联军,攻打齐国,因为诸侯国谁也不愿意看到齐国灭燕,然后迅速强大,吞并了他们的领土国家,这就叫唇亡齿寒,防患于未然,实不相瞒,外臣苏秦在来齐之前,已经携带燕国储君的外交令,经过了赵国、魏国,赵王与魏王都已答应结盟出兵,韩与赵魏历来不分邦,楚国南蛮子更愿意落井下石,五国联盟已悄然形成。”
“现在侵入燕国的五十万齐军,只剩下三十万不到,而且前线粮食被烧,军饷不足,而燕军重新整编十万精兵,开春之后就要与齐军决战,假如这个时候,赵、魏、韩、楚同时出兵,切断孟尝君那十万大军,无法回齐,齐国四面受敌,如何应当?这与吃毒药充饥一样危险,所以最好还是不要这样做。”
齐宣王顿时一惊,心想有这等事?不过他早朝倒是听闻燕国使者先去赵、魏,后来齐国的消息,因此使得傲慢自大的齐宣王,心中不爽,才没有马上召见苏秦,这时听到五国暗中要结盟对付齐国,顿时有些惊慌,因为齐国虽强大,但是天险却没有秦国那样坚固,一旦五国出兵,齐国必败,他下意识问道:“既然如此,该如何办呢?”
苏秦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回答道:“圣人做事,能够转祸为福,因败取胜。因此尽管齐桓公虽有女色的牵连,自己的名声却更加的尊贵;韩献子虽因杀人获罪,但自己的地位却越发稳固,这些都是转祸为福、因败建功的例子。大王可以听从我的意见,不如归还燕国余下十几座城邑,并以并用谦恭的言辞向五国澄清,齐国只是为了帮助燕国平定内乱,让中原诸侯暂且宽心,放开敌对的情绪,把这种矛盾转化开,同时约定趁着这次分秦的机会,可以预定诸侯六国进行一次会盟,把他们下一步抗齐的目光转到征服周围小国上,比如鲁、宋、卫、越、中山国等等,这些小国,苟延残喘,不断在边境滋扰大国,大家可以选定目标,各选一国,凭自己能力消灭附近归属国,扩充领土,互不干涉。
这样大王无形中化解危机,还能让各大诸侯国推崇齐国的谋略,当之无愧为中原霸主,燕国平白无故收回城邑,两国不用交战,也会感激大王,化解仇恨,如此,大王不就避开了众强敌,反而和他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吗?那么大王发号施令,天下诸侯又有谁不会听从呢?这可是霸主的事业,也是所谓转祸为福,因败建功的好办法。”
齐宣王听后非常高兴,觉得这一条妙计,既转危为安,把危机消于无形,还能各有所得,消灭附近的一些小国,换做以前,如果对小国用兵,将受到其他大国的相互制约,生怕一家独大,这次可以利用这个机会,统一意见在一起,等齐国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