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唐朝小官人 >

第319部分

唐朝小官人-第319部分

小说: 唐朝小官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呃……秦少游听着还是觉得怪怪的,或许在这个时代,大总管三字威风凛凛,只是……

    他苦笑着摇头,道:“好了,你们不必奚落本王了,怎么样,现在的局面如何?”

    王琚点头,喜滋滋的道:“如今是万事顺利,只等那銮驾移去长安了。殿下,如今又是百废待举啊,学生有一言,却不知当说不当说。”

    秦少游颌首点头,道:“你说罢。”

    王琚道:“如今这市面上的商贾,都似是打了鸡血似的,一个个莽撞的很,如今钱庄渐渐流行,许多钱庄,甚至直接食一年五分的利,就这,那些钱庄的钱财都被告贷一空呢,其实真要论起钱财,神策府积攒的现钱是最多的,毕竟每年这么多茶叶的销量,这一库库的钱财,可谓是堆积如山,这几日,工坊和商房的人都来找学生商量,尤其是商房,对这事儿最是热心,他们觉得,此时若是神策府负责放贷,将现有的钱庄规模扩大,既可缓商贾们的燃眉之急,而且也可从中食利,对神策府有诸般的好处。”

    王琚沉默了一下,道:“商房那儿,其实也是未雨绸缪,从前的时候,凡事都是咱们神策府大包大揽,咱们自己制茶,制布,拉丝,生产皮具、铁器之类,这种买卖,其实也没什么不好,可是因为摊子实在太大,如今神策府下头有工坊七十余个,招募的匠人和学徒足足有六七万人,规模越大,反而越是力不从心,虽然买卖还尚可,收益是有保障的,可是神策府当真要把这些买卖一直做下去?假若如此,那么将来,难道神策府自己筹建数百数千的工坊?况且如今有不少的商贾,也都自建了工坊,以至于神策府的工坊遭受到了压价,虽有些蝇头小利,却再难一本万利了。”

    “所以商房那边以为,如今这个时候,恰好是个时机,神策府要做的,是能别人所不能,譬如茶叶、制冰这些买卖,如今依然是一本万利,自然不可轻视,该扩大的要扩大,可是寻常的布匹之类,以学生之见,不如除了自用之外,偶尔贩卖一些,其余的,这大兴土木,修建新的作坊也就免了,把多余的现钱,大可以都投入到钱庄中去,靠利生钱,如此一来,神策府也便于管理,不必事事都亲为,而那些借了钱开工坊的,岂不是也恰是为咱们神策府效力,他们所产生的利润,终究有不少都是要流入神策府的库房的。”

    王琚将自己的思路清理出来,其内容的核心,无非就是神策府要转换功能了。

    从前的时候,因为工坊少,所以神策府自己建工坊,先把市场搞活,只不过生产这东西,毕竟是费时费力,说句实在话,这个钱,赚的并不轻松。

    神策府毕竟不是商行,当然没有必要,把这精力放在这劳心劳力,却收益看似可观,可是相对于神策府这样的庞然大物却等于是蚂蚁肉一样的行当里去。

    ……………………………………………………………………………………………………………………………………………………………………

    第一章送到。打针了,喉咙可能发言了,坑死。(未完待续。)

第三百九十五章:利在千秋

    这个思路,其实是顺理成章。

    毕竟神策府要管的事不少,确实不可能事无巨细都去管理,除了像茶叶、制冰,还有必要的供给军需的作坊之外,再通过作坊这种血汗式的生利,已经完全没有必要了。

    可是神策府的钱也不能只躺在府库里,如今孟津的商贸活动已经越来越繁华,与其如此,不如放贷生利。

    既然是要办一个大钱庄,自然没有必要把利钱订的太高,一百贯放出去,一年收回来一百三十贯就够了,至少比市面上的钱庄的利息要低一些,利息低了,就免不了要太高借贷的门槛,如此一来,风险也可降低。

    如此精打细算一番,等于就是,一年下来,若是神策府办起钱庄,若是贷出一千万贯,刨除成本,大致可以获利两百万贯。

    这个数字,相对于许多生产工坊当然会低一些,甚至和一些行当比较,利益还不如人家一个零头,不过对于神策府来说,暴利的行业是制冰和制茶,还有垄断的牛马以及皮具买卖,钱庄求稳一些,没有什么妨碍。

    这其实就是神策府一次自我的产业升级,从一开始的生产集团,自觉地的成为后世所谓高大上的‘金融集团’中去。

    更不必说,神策府的钱庄还有一个优势,那便是因为信用足够,还可以借机吸储,铜钱带在身上,毕竟麻烦,而把钱储蓄起来,换来一张汇票,这汇票,可以代铜钱交易,只要是在孟津,乃至于是洛阳,大家都认神策府开出的汇票。这东西,其实就是交子,只不过交子是由某地一些大商贾联合担保,后来出现的银票,则是朝廷进行担保,却都因为滥发,而最终变成一张张废纸。

    吸取了这个教训,秦少游当然不敢在这上头开玩笑,滥发汇票,动摇的何止是信用。而且会导致整个神策府的钱庄生意毁于一旦,为了杜绝此类行为,秦少游琢磨了一套办法,那便是专门开设了一个制汇票的工坊,而这工坊自然是神策府主导,不过一些大商行,却需推举一些人,在工坊中负责监督,若是这些大商行放心。其他的小商贾也就放心了。

    秦少游笑吟吟的看着王琚,他知道王琚是绝顶聪明的人,在孟津,有太多新鲜和稀罕的东西。甚至可以说,许多人的生活习性,乃至于商业的活动以及整个社会,都在发生着自下而上的改变。这种改变,早已感染了王琚,以至王琚渐渐摸到了门径。是以一个士族培养出来的读书人,此刻的表现,倒有点儿一千年之后,佛郎机国那些贵族首相的思维。

    低附加值的工坊办不下去了,那就占据主动,去办钱庄,而钱庄却又与工坊息息相关,几乎主导了投资和生产活动的方方面面,神策府依旧在新的经济活动中占着最有利地地位,至于其他钱庄,显然是远远不能和神策府在这方面竞争的,无论是信用保证还是储备资金,神策府都具有天然的优势。

    秦少游见王琚眼巴巴的看着自己,一副生怕自己的一番见解不合自己心意的样子,这事儿毕竟太大,等于是直接改变了神策府未来的方向,神策府就是个用钱堆积起来的治所,一旦失去了财源,那就是要命的事,所以对这件事,王琚理所当然的认为这位弘农王殿下理应谨慎,所以在和秦少游商议之前,王琚也是做足了功课,生怕哪里会有纰漏,以至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

    秦少游笑了笑,喝口茶,道:“不错,如今……是不能单凭那工坊生利了,往后越来越的商贾都要办工坊,迟早有一日,这利益会越来越单薄,神策府也没有必要为了这些蝇头小利去浪费心力,钱庄……这倒是个法子,王先生,这个事就交给你去统筹吧,你先将各房的意见都汇拢起来,商房怎么制定规则,工坊那边如何配合,便是刑房,也要适当的参与其中,制定相关的钱庄法则,送去议事堂里讨论……此事不能大意,既然要办,就得办好,绝不能出什么纰漏。”

    王琚松了口气,忙是喜滋滋的道:“学生遵命。”

    一旁的杨炯在这事上插不上话,不过心里却是嘀咕,这么好的工坊买卖,神策府居然不做了?真是可惜。

    杨家已经开始渗透入孟津的商贸之中,几个族中的子弟也已经开始轻车驾熟,杨家毕竟有现成的人脉,也有足够的资金,所以一旦入行,买卖倒是做的风生水起,这半年多来,获利不菲。

    人就是如此,总会渐渐的随着环境,去改变自己和自己的思维,杨炯虽然主持着议事堂,可是这孟津内外的人满口都是生意经,便是家中一些子弟也都是将买卖挂在口里,渐渐也就耳熟能详,大致也晓得了其中的一些原理,他心里琢磨着,杨家是不是借机,再扩充一些工坊。

    当然……他终究还是士族,士族出身的人,除了王琚这种异类之外,就算心里向着逐臭,表面上却是绝不能露声色的,况且杨炯还有大事要请示,他见王琚话音落下了,忙道:“殿下,那些尊客如今都盘踞在孟津,就等殿下一一会见了。”

    所谓的尊客,其实就是弘农之外的关东士族,这些人在庙堂上帮了秦少游不少忙,出了不少力,现在眼巴巴的跑来,当然是把盟誓的事儿趁早定下来,如今秦少游毕竟水涨船高啊,此时不争取一些待遇,更待何时?

    ……………………………………………………………………………………………………………………………………………………

    第二章送到,去睡了,整整一天都想打瞌睡,愿明天醒来病就好了。(未完待续。)

第三百九十六章:强强联手

    秦少游明白,现在有人已经开始翘首以盼了。

    说实话,到了今日,天下已经变了。

    这种改变,何止是生活方式这样的简单。

    最重要的还是经济结构的变化。

    士族原本赖以生存的土壤,其实已经岌岌可危,关乎于这一点,其实几乎所有的高门都意识到这个问题所在。

    一方面,是隋朝开了科举,虽然开了科举之后,朝廷依旧对士族和门阀妥协,于是出现了投卷之类的怪胎,不过大势已经不可逆转,九品中正制和举孝廉的制度已经彻底的没落。

    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技术水平的提高,从而导致书本的价格降低。

    晋朝之前,之所以豪族遍地,垄断一切,其本质的原因就在于,当时的文化知识,绝大多数都记录在了竹简和布帛上,即便是有纸张的出现,价格也是居高不下,除此之外,印刷术虽然已经出现,可是并没有形成规模,这也就意味着,印刷的成本高不可攀。

    隋唐之前,教育几乎是一件尤为奢侈的事,除了士族和地方豪强,其余的寻常百姓,几乎完全没有识文断字的可能,他们不过是一群局限于十里之内,大字不识,眼里只有日出日落的‘畜生’而已,而士族和豪强子弟,自幼便开始学习,受到长辈的调教,他们的优势,比之寒门,可谓是无限之大。

    这种优势就意味着,任何统治者都无法用其他人来替代士族和门阀来统治天下,天子也绝不可能让一群大字不识的平民去管理地方,天子的选择永远只有一个,要嘛是士族,要嘛是豪强。那时候的天子,想要坐稳江山,唯一能用的手段。不过是在豪强和士族之间弄出点内讧罢了,他从一开始,就没有任何的选择。

    而知识的传播开始普及,或者说,一些颇有些家财之人,渐渐的也有机会能够接触到书本的时候,士族对于文化上的垄断,就变得岌岌可危起来,因为这时候,对于统治者来说。他们已经有了新的选择,这个选择,未必就是你们这些士族和门阀,这便是开科举的意义,因为开了科举,又因为接触知识并不再是遥不可及,于是一批寒门子弟,渐渐脱颖而出。而士族唯一能做的,无非就是将他们收揽为门生故吏罢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