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征战岁月-第89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闪电”装甲师,随即撤往后方休整,部队一直沉浸在巨大的喜悦之中,这件事,干得出彩、漂亮,在几十万部队之中,拔了头筹,按照德**队的惯例,各级军官晋升军衔、士兵得到丰厚的奖金是跑不了的,而这一切,都归功于这位中国人。
入夜,德军以几千门各种口径的火炮和坦克炮,组成强大的炮兵集群,从三个方向,对拥挤在敦刻尔克海滩,眼巴巴等着登船的英法联军士兵,进行了全方位覆盖、无差别毁灭性炮击,如同漫天流星般的炮弹,映红了半边天际。
在炮弹爆炸的火光之中,英法联军士兵的尸体,被高高抛起,敦刻尔克港口的所有设施,都毁在这场炮击之中,这是一场单方面的大屠杀,海边的沙滩,成了屠场,英法军士兵的残破的尸体,随着英吉利海峡的海水,漂浮在海面上……
鲜血染红了沙滩和海水,停靠在滩头的各类船只,成了熊熊燃烧的火炬,根据被俘的英法联军士兵事后回忆,这是炼狱般的一夜,光秃秃的沙滩上,没有任何可以隐蔽的地方,我们只能无助的趴在沙滩上,看着流星一样落下的炮弹,听着炮弹在身边接连不断的爆炸,暗暗祈祷,上帝保佑!
掀起的泥土,掩盖了破碎的士兵尸体,一发炮弹落下,就是眨眼间的功夫,刚才还在一起伙伴,就成了一堆碎肉,激起的沙土混合着同伴的尸体碎块,劈头盖脑的砸在身上、脸上,分不出是自己身上流出的鲜血,还是战友的鲜血溅在自己身上,反正是浑身鲜血。
到天明,敦刻尔克十几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已经被英法联军的尸体,覆盖了一层,这一夜,德军炮群没有间断过炮击,几十万发炮弹,把炮击范围之内的敦刻尔克每一寸土地和沙滩,反复犁了一遍又一遍,使之成为月球一样荒凉的存在。
一旦下定决心,德军的攻击是凶狠而凌厉的,对敌人绝不留手,炮击停止之后,德军以装甲部队为先导,往敦刻尔克中心区域压迫,英法军队,被打掉了全部的精气神儿,剩下的,只有冰冷的绝望,英国远征军总司令艾德理上将,法**队总司令谢尔逊上将,向德**队,联名发出了投降信。
欧洲大陆战场的最后一战,以德军大获全胜而结束,此役,德军以三十余万部队,合围退到敦刻尔克港口的英法联军四十余万兵力,其中,歼灭约十余万人,投降三十余万,英军总司令艾德理上将,法军总司令谢尔逊上将以下少将级军官,二百余人,排着队,带着三十多万垂头丧气的士兵,走进德国人的战俘营。
德国陆军,取得了一次足以载入德国史册的辉煌战绩,万字旗飘扬在欧洲大陆,说来也巧,似乎老天爷也有意出德国空军总司令戈林的丑,就在敦刻尔克战役结束的第二天,一直阴云不开的英吉利海峡,云开雾散,一片阳光灿烂。
牛皮吹得山响的戈林,只有瞪着嫉妒如狂的眼睛,看着陆军取得的胜利,而他本人,也悄悄的成了德**界的笑柄,不过,这个惯于出风头的帝国元帅,可不是个善于反省自身的人,接下来的大不列颠空战,他还会抢功。
英法在欧洲大陆上,最后一支主力部队,全军覆没于敦刻尔克,这对未来的欧洲战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法国战败投降,英国元气大伤,被打断了脊梁骨,德国的两个强劲对手,一死一伤,致此,在欧洲大陆上,德国人只剩下苏联这唯一的对手,希特勒的狂喜心情,从他给唐秋离那份热情洋溢的电报之中,就表露无疑。
而促成英法联军覆亡的幕后推手唐秋离,接到德国元首希特勒的电报之后,立刻浑身轻松,总算没有白费心思,改变了既定的历史走向,从此以后,世界大战的格局,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接下来,就该轮到日本人,在东南亚有动作了。
果然,在欧洲战场敦刻尔克战役结束之后,不过一周的时间,一直等待欧洲战场结果的日本人,迫不及待的动手了。
四月二十三日,日本东南亚派遣军总司令官伊藤严三郎大将,对所属的各部队,下达了作战命令,同时,日本海军第一和第三舰队,也在同一时间,以巡航为借口,出现在安达曼海和泰国湾,其中,长谷川清的第三舰队一部,以靠岸补给的名义,停泊在新加坡港。
对于这一切,英国驻东南亚军总司令亚历山大,丝毫没有戒心,不但对日本海军,全部开放港口,还命令驻新加坡英军司令官,给予日本盟友尽可能的帮助,当然,这是伊藤严三郎为了掩饰真正的军事行动,而释放的烟幕弹。
英军不可能不发觉,除了日军军舰之外,还有大批运输步兵的民船,满载武器、弹药、装备的货轮,频繁穿越马六甲海峡,开往安达曼海,一切迹象表明,日军要在东南亚动手,而英国人的表现,一直让后来研究二战太平洋战争的各国史学家,大惑不解,日军已经拉开了枪栓,英国人为什么无动于衷、视而不见?着真是世界战争史上,最奇怪的现象。
四月三十日,日军东南亚派遣军以及日本海军第一、第三舰队,已经全部准备就绪,当日凌晨,日军分为两路,分别对缅甸南部的港口城市仰光,泰国南部城市曼谷,发动了突然袭击,东南亚战争正式爆发。
凌晨四时,日本海军第一舰队的几十艘军舰,开始炮击仰光港口,与此同时,日本海军第三舰队的所有军舰,也开始炮击泰国南部沿海城市辛普,从日军航空母舰上起飞的战斗机和轰炸机,如同蝗虫一般,对这两个城市,倾泻了大量的重磅航空炸弹。
至凌晨六时许,日本陆军部队,开始在两地登陆,其中,攻击仰光方向的日军部队,以第二十一师团为先头部队,在舰炮和轰炸机的掩护下,率先突破了英军的滩头阵地,至上午八时左右,已经攻进仰光市区,与英军展开了巷战。
得知日军在缅甸和泰国动手的消息之后,在腾冲的**师师长唐秋离,只是淡淡的说了一句,“终于动手了,是好事儿!”
(未完待续)
!#
第一千零八十二章 战火东南亚二
第一千零八十二章战火东南亚(二)
病态仇视唐秋离的英国驻东南亚军队总司令亚历山大,终于尝到了苦果,他待为上宾、视若亲密盟友的日本人,在一点儿征兆都不给他的前提下,对英国传统势力最雄厚的地区,东南亚的中南半岛一带,进行了全面的突袭……
四月二十五日,攻击缅甸南方港口城市仰光的日本东南亚派遣军第二十一师团,第一二六重装步兵联队,冲进几成废墟的仰光市区南部,此前,在日本海军第一舰队舰炮和舰载机的联合打击下,在仰光港口地区设防的英国驻缅军第七旅,已经伤亡了一多半儿兵力。
英军驻仰光卫戍司令埃瑟里奇少将,连忙把驻守市区的部队,约一万三千多人,布防在港口通往市区的主要据点上,日本人的突然袭击,打得英军手忙脚乱,埃瑟里奇少将怎么也不会想到,前一天还亲密无间的盟友,甜哥哥密姐姐的透着亲热,咋转眼间就翻脸了呢?
接到仰光港口警备队的紧急电话,埃瑟里奇少将还不敢相信,大声斥责警备队长谎报军情,直到日本飞机的炸弹,在警备队指挥部院子里爆炸,溅起的泥土和气浪,把玻璃都化为碎片,少将本人的脑袋,也不幸被划开一道口子。
这一下,他相信了,原因很简单,能在仰光对大英帝**队动手的,只有日本人,埃瑟里奇只来得及在电话里喊了几句,“我以仰光卫戍司令的名义,命令港口警备队,务必死守阵地,等待援军,“没有等到港口警备队长的回答,电话线就被炸断了。
埃瑟里奇少将喊来一名上尉参谋,命令道:“你立即去总督府,通知埃布森总督,日军对仰光突然发起大规模进攻,请总督阁下,马上组织人员撤离仰光,快去!”埃瑟里奇有自知之明,凭借着英军在仰光的兵力,想要阻击日军在仰光港登陆,是绝无可能的……
英军在仰光的总兵力,原来有一个步兵师、一个摩托化机械师,外加两个英缅军混合旅、一个轻装步兵旅,总兵力为四万六千余人,这么多兵力,虽然不能最终阻止日军登陆,最起码能迟滞日军占领仰光的速度,与日本人斗几个回合,为英国在仰光的机关和侨民撤离,争取到足够的时间。
可是,亚历山大为了准备对进入中南半岛境内的**师部队,进行大规模的反击,把两个师的英军部队,调到滇缅边境地区,仰光几乎成了一座空城,在日军的猛烈攻击之下,又能坚持多久?更为严重的是,英军根本没有在仰光设置像样的防御工事,应该说,着都是亚历山大造的孽。
埃瑟里奇心里更清楚,仰光失陷只是时间问题,两万多英国人和缅甸人混合编成的部队,在日军海陆空立体进攻面前,能支撑多久,他自己所做的,不过是尽一个军人的本分而已,说好听的,是拼死抵抗,说的实际一点儿,就是苟延残喘、拖时间。
如果没有那个狗屁埃布森总督和他的衙门在仰光,埃瑟里奇少将坚守仰光的理由,一条都没有,他会带领部队撤离仰光,避免被绝对优势兵力和火力的日军,围歼在仰光,是军人不错,可没理由去送死,所以,埃瑟里奇少将只好咬牙在仰光南部布防。
他命令去通知埃布森总督的上尉参谋回来了,而且是神色慌张、满身的泥土和灰尘,漂亮的军服,就跟抹布差不多,十分的狼狈,埃瑟里奇头皮一紧,预感到事情不妙,不等参谋喘过气来儿,急忙问道:“通知总督阁下本人了吗?机关和侨民开始撤离了吗?”
参谋翻着白眼儿,满眼的惊恐,回答道:“报告将军阁下,总督府在日军第一次空袭的时候,即遭到毁灭性轰炸,被夷为平地,埃布森总督下落不明,现场正在进行搜救,总督府参事官暂代总督职权,让我回来告诉将军,请派部队协助总督府和侨民撤离……”
埃瑟里奇一听,几乎跳起来,大声吼道,“什么?派兵协助撤离?开什么玩笑,我的士兵都在仰光南部,拼死阻击日军推进,伤亡惨重,这时候,哪有部队能撤下来,你去告诉那个参事官,我无能为力,还有,驻守仰光的皇家军队,只能坚持到明天凌晨四点,到时,我会命令部队撤离仰光。”
埃瑟里奇说的是实话,到明天凌晨四点,已经是驻仰光英缅军的极限,还要算上夜间,日军停止进攻的时间,他刚刚接到部队的报告,日军的炮火及其猛烈,炮弹冰雹一般,落在英缅军临时构筑的街垒工事上,大不列颠优秀的子孙,混合着砖砾瓦块,变成漫天飞舞的碎片。
埃瑟里奇心慌意乱,淡蓝色的眼睛,泛着死灰一样的光泽,才下午四点钟左右,距离预定的撤离时间,还有整整十二个小时,他把在仰光的所有部队,都投进去,不到一天的时间,就损失了四分之一,他对自己承诺的凌晨四点,都几乎没有了信心。
从日军开始进攻到现在,已经过去十三个小时,埃瑟里奇才想到,把仰光遭到日军进攻的消息,报告给在缅北的总司令亚历山大将军,由此可见,在日军的突然袭击面前,既无实际准备,也无心理准备的英军指挥官乱了方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