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之门1619-第22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这样,这个原本是试探皇帝对自己的真实态度的建生祠活动,就变成了魏忠贤考察自己走狗的忠诚心,打击和排斥政治对手的手段了。
最开始,他发现对于建生祠这件事情,就是自己的铁杆狗腿子,包括湖广巡抚姚宗文之类的家伙都不怎么支持自己的时候,他还有些忐忑不安来着。
直到在司礼监接到了“蓟辽提督阎鸣泰、巡抚袁崇焕疏颂魏忠贤功德,请于宁前建祠。”的奏本之后,魏忠贤才彻底的坚定了自己推行“建生祠察忠奸”计划的决心。
(“辽东巡抚袁崇焕疏为元勋功翼覆载事,奉圣旨:这本说厂臣心专筹虏,力援危疆,设险设备,屹立金汤,其懋功朕所鉴悉,合谋建祠,舆论允协,着如议行,其祠名曰元功,该部知道。”《明熹宗都察院实录》1553页)
从建生祠计划开始推广之后,魏忠贤就发现,原本他以为最是自己铁杆,肯定最支持自己的湖广方面对自己的态度越来越暧昧了。
枝江王府的老刘对自己还是比较实在的。他已经对自己说过了,作为地方藩王,无论是枝江王方面还是枝江王的女婿湖广总兵王书辉方面,都不太好在当地推动建生祠的事情。
这样的事情,魏忠贤还是理解的。他就是再怎么有政治抱负,也不敢用建生祠的办法谋求老朱家的藩王们的支持。别说魏忠贤本人根本就没有造反的心思,就是他真有造反的心思,他最先就得先和各路藩王们保持距离。不然以朱家天子的个性,没等自己干什么呢,一个勾结藩王图谋不轨的帽子就先扣下来了。
可是湖广官场的暧昧不清,又让魏忠贤觉得非常的疑惑。在他心里,原本像姚宗文这种东西,在都察院当一个咬人的狗还算凑合。他根本就不相信,像他那样的文官真有办实事儿干真事儿的能耐。而且,就是在自己的狗腿子集团里,姚宗文这个人的地位也不怎么高。
让魏忠贤没想到的人。姚宗文到了湖广巡抚的任上之后,工作干的还真就不错。魏忠贤不相信像王书辉那样的靠老丈人的关系上位的“纨绔子弟”真有平叛的能耐。他还以为武昌兵乱这个大麻烦的平定,是姚宗文这个主管湖广军政的巡抚做完了之后,因为枝江王府和自己的亲密关系,所以给王书辉脸上贴的金呢。
魏忠贤对于武昌兵乱基本看法是,姚宗文是有真本事的。荆州知府张宏是有大能耐的。王书辉因为是枝江王朱术圳这个和两代帝王以及内廷关系紧密的藩王的女婿的缘故,更主要的是因为他和自己这个九千岁的关系很好的缘故,所以才被姚宗文和张宏这两个比较懂事儿的文官提携了的。
魏忠贤的想法也不能说是错的。毕竟从宣宗皇帝以后,大明朝能够把兵事搞明白的就一直是文官。正统朝的于谦,正德朝的王守仁,嘉靖朝的胡宗宪,万历朝的凌云翼、殷正茂和李化龙,几乎所有有本事平灭叛乱、镇抚蛮族的人都是文官们。
最开始的时候,魏忠贤自己不也准备让朱燮元去干平定武昌兵乱这件事情么?不是魏忠贤这个阉人出身的家伙也像文官们似的重文轻武,而是现实就是现实。这大明朝到了今天,可不是当年太祖成祖的时候那样的将星云集了。勋贵们除了吃喝玩乐别的也不精通,武将们本来就没有那个能耐了。
魏忠贤对于姚宗文这种在自己麾下极度稀少的,居然能够精通兵事平灭叛乱的家伙,是非常的看重的。
更主要的是,自从姚宗文主政湖广以来,在到处波澜起伏各种麻烦不断,各省贡税急剧萎缩下降的情况下,自己麾下的姚宗文主管的湖广一省,居然能够做到万般绿中一点红,连续三四年的功夫,湖广一省的赋税竟然全部按时按量的上缴给了朝廷。
说实话,姚宗文能够知兵平叛,这就已经够让魏忠贤吃惊的了。现在姚宗文居然不仅能够知兵平叛,这家伙在治理地方上面居然也这么厉害,就更然魏忠贤高兴不已了。
当然了,湖广方面也不是风平浪静的。湖广地方士绅可是通过不少渠道让京师的言官们给王书辉那个家伙泼了不少的污水的。什么残苛暴虐啊,什么掠民吞地啊,什么屠杀士绅啊之类的事情,就是魏忠贤也听了个满耳朵。
不过这事情来的快去的也快,也不知道王书辉在地方上是怎么把那群人安抚住的。
王书辉这种纨绔子弟就知道抓钱弄地,这倒没什好奇怪的。倒是姚宗文这个酒囊饭袋把湖广治理的这么好,让魏忠贤高兴的同时又疑惑不解。
毕竟,在京师的时候,姚宗文的表现,在那群走狗文官里也只是中下游的水平。
第278章魏忠贤的疑惑4
其实,如果严格的说,大明朝的最高权力机构既不是内阁也不是司礼监。在洪武皇帝朱元璋时代,大明朝的政治体系里既没有内阁也没有司礼监。这个精力充沛的,出身于底层的劳动人民的皇帝,一手把持大明朝所有的权力,对大明朝大大小小的事务进行着一体的决策。
当然了,政治体制是个在不断完善的过程。而且,大明朝的任何一个皇帝的精力和体力,都没办法和那个因为生活贫困,做过放牛娃、乞丐和和尚的朱元璋相媲美。从那个热衷于军事,对蒙古进行过五次北征的明成祖朱棣之后,大明朝的皇帝对于国家的管理就开始依靠一外一内的两个幕僚机构,即文官内阁和太监司礼监。
明成祖设立内阁。明宣宗设立司礼监。这两个机构从本质上说,实际上是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这就像地方官治理地方要依靠幕僚师爷一样,皇帝对于国政的处理,也需要大量的幕僚进行帮助。
不过呢,在中国这个独特的权力封建的社会里,因为一切权力的来源都是在法理上拥有一切土地和臣民的皇帝,所以,在中国的这个权力封建社会里,谁离皇帝越近,就意味着谁的地位越高,谁的权力越大。
内阁和司礼监的文官和太监们,因为工作的关系要经常和皇帝进行接触。就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政治制度的改革,原本不过是幕僚秘书机构的内阁和司礼监,成了整个大明王朝一外一内的两个最高的权力机构了。
相比较完全是工作原因才能接触到皇帝的外朝文官,太监们因为和皇帝生活在一起朝夕相处,所以往往太监们和皇帝的关系更加的亲近。而又因为太监这种阉人没有家族作为自己的利益依托对象,所以皇帝对太监们也更加的信任。
这样一来,同样作为皇帝秘书机构的完全由太监组成的司礼监的地位,就要相对于文官内阁更高一些。
事实上,因为太监身份对皇帝的依附性,使得太监们的一举一动更多的是直接或者间接的代表着皇帝的意志。太监们和文官之间的政治斗争,实际上也就是皇权和文官之间的斗争。
太监们从来不可能脱离了皇帝而存在。太监的所有权势全都来自于皇帝。但是,也不是说,皇帝和太监之间的关系也只是简单的单方面的关系。太监,特别是司礼监的太监们,完全可以凭借自己和皇帝的亲近关系,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皇帝。
比如说,每天都要交给皇帝过目的奏折批红方面。单是一个奏折摆放的位置上,司礼监的太监们就可以从中做出无数的文章来了。
就以魏忠贤为例吧。魏忠贤在给天启皇帝呈送经过司礼监整理过的奏折的时候,一般就会把他自己不怎么太在意,他自己不太看重的奏折放在上面。而那些他比较看重,非常想要贯彻自己的意志的事情的奏折,他一般都会放到底下。
关于这个问题,非常了解天启皇帝的魏忠贤是这么看的。天启皇爷本身是不喜欢朝政的,但是像当年喜欢炼丹嗑药的嘉靖皇爷一样,他对于朝政也是很关心的。但是呢,这种关心,也只是三分钟的热度。
大明朝的事情这么多,就是经过了内阁和司礼监的拣选之后,剩下的比较重要的奏折每天也是满满的一大摞子。天启皇帝往往就是看看摆在上面的十几个奏折,关心一下有关赋税和边事的奏折之后,就把所有的事情都交给自己去办了。
魏忠贤深知天启皇帝的秉性,所以他在奏折的摆放上,往往就会采取这样一种办法。
不过1626年的四月这一天,魏忠贤并没有像往常一样,把有关湖广方面的奏折放在最底下。有关弹劾王书辉的一大摞奏折,被魏忠贤放在了今天这摞奏折的最顶上。
魏忠贤这么做是有着极深的用意的。
五天前,司礼监先后收到了三份奏章。第一份奏章是承天府兴都留守司镇守太监穆楠的报急奏章。这份奏章的内容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无非是说承天卫的军户不安分,有部分军卫因为饷银待遇方面的问题闹事儿而已。
第二份奏章则是湖广巡抚姚宗文的。这份奏章的内容和穆楠的奏章相互响应。说的是湖广巡抚姚宗文已经命令总兵王书辉带领精兵强将前往承天府平息兵乱了。
这前面两份奏章倒是没让魏忠贤感到有什么不对头的。大明朝这么大个国家,别说是现如今这种到处是灾荒动乱的坏年头了,就是开国初期的时候,各地的民乱兵乱也从来没少过。所以,在现如今这种倒霉的时代里,每年出他十几起乃至于几十起的兵乱都不算什么大不了的。
在大明朝,巡抚最初原本就是主管地方军事的中央外派官员。到了大明中期之后,巡抚已经从中央外派官员转变成了地方色彩浓重的主管一省或者几省,或者某些要点地区的军政民政一把抓的封疆大吏了。
别说像承天府这种地方出了事情,地方巡抚有权直接处理。就是像凤阳,像南直隶这样的重要地区,一旦当地出了什么事情,管辖当地的巡抚大员也是有直接处理事件的权力的。
所以,姚宗文插手承天府方面的事情,那是要多正常有多正常。
关键是,第三份来自湖广的奏折让魏忠贤有点犯嘀咕了。这第三份奏折是湖广总兵王书辉上的。奏折的内容就是,承天卫发生了兵乱,巡抚姚宗文命令王书辉带兵镇抚。现在事情已经完满结束了。不过就是在镇压叛乱的过程中,承天府镇守太监穆楠和承天府知府不幸遇难了。
魏忠贤这个人对于政治真的是非常的敏感的。三份奏章前前后后,中间不过隔了半个月的时间。因为对于湖广巡抚姚宗文的一些疑惑,所以魏忠贤对于湖广的这几份奏折翻来覆去的琢磨了好几天。
地方兵乱,死了一个镇守太监和一个知府,这其实已经是非常大的事情了。可是魏忠贤却发现,无论是姚宗文方面还是穆楠方面,他们在奏折里都没把这场发生在承天府的重大事件太当成个什么事情。
第279章天启皇帝的表态1
当然了,穆楠这个老东西和魏忠贤也不怎么对付。两者在内廷其实是敌对的派系。可是,毕竟和别的文官武官不同,魏忠贤就是再怎么和穆楠不对付,可是穆楠代表的也是内廷的利益。在这一点上,魏忠贤和穆楠在天然上就是站在一起的。所以,穆楠的死,不能不让魏忠贤犯嘀咕。
所谓“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魏忠贤本来就对湖广方面有疑问,现在这个疑问随着穆楠的死变得更加的严重了。
更主要的是,魏忠贤从这三份时间间隔完全一样,所叙内容承前启后的奏章里琢磨出了一些特别古怪的味道。
魏忠贤专门把湖广方面关于平定武昌兵乱的奏折拿出来对比研究了一下之后才发现。关于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