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逆转1906-第49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然的恢复了它本来的名字——鲸海。
而且不单是在中国的地图上恢复了“鲸海”名字,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话语权的增强,其他国家也开始改了,这座海的名字在外国的地图上也逐渐变回了“鲸海”。
四月份的鲸海温度还比较低,一层薄纱一样的海雾笼罩在海面上,视野之内都是朦朦胧胧的。
这时,海面雾气一阵剧烈的搅动,两艘“重庆级”驱逐舰冲了出来。这是中国在1928年定型的条约型驱逐舰,同年开始生产,用于取代一战前服役的珠海级驱逐舰。因为珠海级驱逐舰的设计非常成功,在一战时期堪称完美,所以之后就一直没有设计新的驱逐舰。
直到华盛顿海军条约签署后,由于列强们的勾心斗角,条约中对驱逐舰的规定达到了前所未有的3000吨!于是中国也觉得原先的珠海级已经落伍了,并且舰龄也老化了,就开始上马新的驱逐舰建造计划。海军原本计划从1922年开始进行的驱逐舰更新换代,不过在文总的干预下,一直延迟到了1928年才完成定型,这是因为考虑到了子系统的配套问题。
“重庆级”驱逐舰作为1928年才设计的新型舰艇,其动力自然采用了最新型的rc…05系列燃气轮机。该级驱逐舰为燃电结合动力,全电驱动,采用四台rc…05…20型燃气轮机作为动力驱动发电机,然后用发出电驱动电动机带动螺旋桨工作。总出力8万千瓦,双轴驱动,极速36节,续航力20节/4500海里。
重庆级虽然是条约驱逐舰,但是大家都懂的,这年头不玩秤的才不正常。所以重庆级的标排自称是2950吨,实际上是3500吨,满排4100吨。重庆级配有三座双联装最新型的55倍径130毫米高平两用炮,有效射程27公里,最大射高18000米,射速高达每分钟20发。
副炮是4座双联装75毫米55倍径高平两用炮,4座双联装65倍径40毫米高平两用炮,2座双联装20毫米机关炮,防空火力十分强大。还有两座四联装600毫米鱼雷发射管。2座12管反潜火箭深弹发射装置,4座反潜迫击炮。
哦,它的武器还有划时代的产品,有一座实验性质的8联装“海红旗…1型”防空火箭弹,呃,是制导火箭。这说明,重庆级是中国最后一种火炮驱逐舰了。
在两艘重庆级驱逐舰之后不远,一艘蓝白色海洋迷彩涂装的大型军舰在海雾中逐渐显出身形,它此时的速度竟然不比重庆级驱逐舰慢多少,至少也是35节。
在该舰的舰桥里,李局座非常高兴的说道:“山东号航空母舰不愧是我们最新型的航母,竟然能在35节的极速下持续航行8小时无异常。唯一可惜的就是受到了条约限制,不能做得更大,这样的好船竟然还没有辽宁级大……”
舰长顾鲁低声说道:“李局,4万吨也不小了,我们报上去的才三万五呢……”
李局座这次是亲自陪着山东号在北太平洋跑了一圈,从青岛出发,到琉球、小笠原群岛,然后再北上绕过日本列岛,一直到了白令海峡,才沿着冰火半岛(勘察加半岛)南下,再进入少海(鄂霍次克海的古名),再从安东海峡(鞑靼海峡)南下进入鲸海。
这一路,山东号大部分时间都处于30节以上的高速,没有任何停留,出航时跟在身边的一票护航舰艇全都被拖死了,因为它们都没老大这么变态的续航力。幸好海军对于情况也有预计,所以就采取了接力式护航。目前这几艘保镖,都是从北太平洋分舰队的虎鲸湾(单冠湾)基地调来的。
这时,通信参谋跑了过来,对舰长说道:“报告,丹东号来电,说我们的烟囱没冒烟了……”
是的,刚才这艘航母尽管在极速狂飙,但是它的烟囱居然没冒烟,没冒烟!
“……”顾鲁囧了一下,连忙命令道:“赶快减速!混蛋,锅炉房那边是怎么回事?为什么突然没冒烟了……”
李昂有些无语的说道:“赶快查一下,是不是燃烧装置出故障了。幸好现在附近没有外国的船只,否则就露马脚了……”
没错,山东号是核动力航空母舰,所以才会这么碉堡,累垮了两批保镖。它现在还在海试阶段。不过核动力这种东西目前还是保密的,所以目前的山东号还是免不了在右舷装了个欺敌用的烟囱,平时烧些重油冒冒烟来忽悠人,掩饰自己是核动力船只。
第493章被看到了……
鲸海(日本海)洋面上空。
“嗡嗡嗡……”两架涂着旭日徽记的飞机穿出云层,轻盈的一转身从中国舰队的东北方上空略过。
这是两架日本海军航空兵最新服役的“九〇式舰战”,不过它的外形却与原时空的同名型号截然不同。原时空那款是粗短难看的双翼机,大部分机身都是木头和帆布,一看就很吊丝。而眼前的两架九〇式舰战却是全金属单翼机,流线型的机身造型,精致的做工,一看就是高富帅。
如果是后世军迷看到,肯定会大喊一声“零式”!没错,它的外形确实很像原时空的零式战斗机。不过它的性能却比零式牛叉多了,机身也要比零式大一圈,说它的零式的放大魔改版也没错。
因为各种飞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精彩表现,这种新出场的战争武器引起了各国的强烈关注。在一战结束之后,世界就掀起了发展航空技术的热潮。在原时空的历史上,因为航空技术太过新颖,各国都需要自己去摸石头过河,所以发展的速度比较慢。
而在本位面就不一样了,有了中国这个航空界的领头羊,各国跟在后面山寨即可。比起自己在黑暗中慢慢摸索搞原创,山寨起来就省力省时多了。都是工业强国,有了现成的产品当参照物,只要不太傻的话都能依葫芦画瓢,哪怕不能完美再现出原版的性能,但是在思路上却可以得到很多启发,这研发速度自然就快了很多。
比如说“这个发动机为什么要这么布置”,“这个机翼的角度为什么要搞成这样”等等之类,很多并不是技术上的问题,都是思路的问题,也是经验的积累,但如果不捅破这层窗户纸,那就不知道要摸索多久了。现在有了现成的产品当参照,大伙一看,就恍然大悟了。哦,原来是这么回事啊,我怎么没想到?
特别是在华盛顿条约签署后,各国的海军大建都受了限制,挖空心思增强自己实力的列强们,就把更多的注意力投入了航空方面。军舰不能随便大建了,但飞机这东西可没有任何限制啊,咱更新不了海军的舰艇,就去更新空军的飞机啊!随着列强们将资源和人力向航空领域倾斜后,本位面航空技术的黄金时代开始了。
发动机被称为飞机的心脏,是最重要的子系统,对于航空发动机的研究也成了各国的重中之重。有了充分的人力物力投入,又有中国产品当参照物做参考,本位面航发的发展速度极快。进入30年代后,1000千瓦(1341马力)级别的航发已经在各大列强中普及了。在中国之外的技术实力最强的美英德三家,现在已经有了1200千瓦(1609马力)级别的航发,并且还在研发更大功率如1500千瓦(2011马力)级别的航发。
日本自然也不例外,本位面的他们在一战期间就从协约国特别是英法身上搞到了不少先进技术,其中就有包括航空领域相关的技术,又洗劫了意大利的北方工业区,也搞到不了好东西。尽管他们的工业底蕴不如欧美强国,但是也差不了太多,所以在飞机的总体设计上并不算落后,但是他们的致命软肋是发动机。
在原时空的历史上,日本的航发问题一大堆,首先是发动机的可靠性问题,漏油、漏冷却液、寿命低下等等,特别是漏油的问题相当严重,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就是:“不漏油就不是发动机。”其次是发动机增压技术,不要说技术要求比较高的涡轮增压,就连最初级的机械增压都搞不定,他们从德国弄来的bmw803等好东西的样品,可就是仿制不出来,或者勉强仿制出来了也没法用,实际应用中的功率根本达不到设计值。还有就是日本的炼油技术落后,导致航空汽油的辛烷值太低,杂质太高,质量极为低劣,严重影响发动机性能。战后美国人缴获了不少日本飞机,结果加上美国汽油以后,飞出的性能普遍高于技术手册上日本人自己测试出来的性能,特别是速度。
本位面的日本也一样,虽然他们的技术比原时空更强,更有钱,但是在航发这一块而还是不行,虽然比原时空的同期更强,但是比起欧美列强还是不值一提。在欧美1000千瓦级发动机普及的现在,日本自产的航空发动机连800千瓦级别都很勉强,也不是功率达不到,就是可靠性十分悲剧。
不过之后的发展在就原时空完全不一样了,最重要的是他们抱对了大腿。日本社会主义革命之后,新建立的日本人民共和国加入了人革联,牢牢的抱住中国大腿。
遇到自己搞不定的事情,就去找老大啊!所以在新一代飞机的航发遇到麻烦的时候,他们没有像原时空那样对付着用,而是跑去找到中国帮忙。“土豪,我们做朋友好不嘛?”
中国对于各种高科技以及产品的输出一向是分成了三六九等,自己用的肯定是最好的,其次就是众小弟,然后是友好国家。原本日本作为人革联成员国,是有资格从中国进口先进飞机,不过这次却不是进口整机,只想引进发动机技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的设计也很不错的,再加上自尊心的问题,老是进口整机面子上不太好看。
日本求上门之后,文总却也没按剧本喊“放手”,而是表示可以向日本出口更先进的航发技术。按照当前的技术等级,人革联众小弟能引进的航发是1500千瓦(2011马力)级别以下的型号,这个级别的航发已经领先欧美列强了。日本从中国引起的是hhq…07型气冷发动机和hhy…06型液冷发动机,前者是1400千瓦级,后者是1500千瓦级。
而中国也没藏私,给了他们完整的设计图纸和技术资料,日本人在拿到相关的图纸资料之后,就兴冲冲的跑回去试制。谁知一试之下,他们很快就发现了一件无比尴尬的事情,因为自己的工业水平根本找不出合格的大功率发动机,气冷液冷都一样的造不出。最初靠实验室手工打造也不是造不出,但量产的时候就傻眼了。
没办法的日本只好又回过头找老大买成品发动机,日本总统北一辉被这帮人搞郁闷了,买了发动机还不放心,他唯恐又搞出什么幺蛾子?就索性让人把新式飞机的图纸送到中国,请中国的大师们帮忙把把关。
其中一种舰载战斗机的设计就是和应该在原时空的十年后才登场的零式战斗机差不多,不过这款飞机虽然提前设计出来了,但是日本一贯的小家子气还是改不了,零式的诸如“打火机”、“冗余太小,没有升级空间”、“火力配置不合理”等等之类的毛病,该有的全都有。
接到“协助任务”的中国设计师们拿着图纸一看,就差点儿喷了,这尼玛都什么玩意儿啊,不就是个打火机吗?在狠狠吐糟了之后,他们就开始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了魔改。当然考虑到日本方面的面子问题,在外形上的变动不大,只是重新做了风洞实验,进行了一些微调。不过机身空间却放大了很多,内部也大刀阔斧的改了一遍,加强了机体构造,增加对飞行员和发动机、油箱的防护,油箱换成了自封闭型。调整了武器配置,把原本的7毫米机枪换成了12毫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