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穿]目标,名留青史-第2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吸收了新领地的魏国更加强大,隐隐有中原霸主之势。
真正使魏国成为中原霸主的却是三年前的那场大战。赵国攻打魏国的小弟卫国。魏国以为救援卫国和为卫国报仇为借口,以慕容建中为主将,率军十万进攻赵国。慕容建中率军直扑赵国国都邯郸。见国都危急,赵军赶紧回援,却不料,被慕容建中半道伏击。赵军损失惨重。以赵国的力量,已经无法抵抗魏军。无奈之下,赵侯(此时赵国未相王)只好向他国求救。为了限制魏国,防止它一再坐大。韩国,燕国,中山国,齐国都派兵救援赵国。秦公本来也想出兵,但被时任秦国左庶长的商鞅劝阻,让他静观其变。若魏国大败或者惨胜,再出兵不迟。楚国一方面因为与魏国有盟约,另一方面它的主力正在攻打巴国,所以没有理会赵国。
可以说,这一战对魏国很不利。天下各大诸侯国,除了楚国和秦国因为各种原因没有打魏国。其他国家都来围殴它。连中山国这样的“千乘之国”好像也忘记了曾经被魏国灭国的切肤之痛,也派兵救援赵国。
此战,燕国和中山国从北面进军,齐国从东面进军,而韩国则同在晋阳的赵军合兵一处,从西边进军。五*队,三十余万人,从三个方向扑向邯郸。再加上邯郸周围的赵军,五国联军数量达到了恐怖的四十万。
看着五国势大,形势对魏国极其不利。魏王几乎要放弃了,想让慕容建中先撤军回国,再做打算。
慕容建中却不以为然,向亲自前来劳军的魏王陈说利害。
“此次魏国攻赵,名为救援卫国,实则为削弱赵国。如今赵国虽败,但元气未伤,休养生息几年尤有复仇之力。若不趁此机会彻底打败他,必将后患无穷。且我军未败,却因为五国出兵而撤退,必然会衰我军威,涨他国之气。有此一次,彼时魏国再次攻打他国,五国必再次联合。不若趁机打败他们。今后遇到魏军,诸侯也会投鼠忌器。”
魏王有些意动,但还是觉得五国联军不好惹,无法轻易取胜。
慕容建中却自信满满地向魏王保证,五国联军不足为虑,此战定能取胜。魏王还是不放心,又从国内调来五万人,3000辆战车援助他。
慕容建中之所以这么有自信,敢以十五万人迎战四十万人。不仅是对魏军战力的自信,最主要的是这四十万人并没有合兵一处,力量并不集中。而且还有目的地向邯郸靠近。这样的情况类似于解放战争时期的淮海战役。国民党军兵力超过解放军,却因为力量不集中,被分割包围,各个击破。他完全可以参照淮海战役,以劣势兵力打败五国联军。
想好了战略,慕容建中马上实施。
首先,他让魏军狂攻邯郸三日,让赵侯以为邯郸危急,急令晋阳方向的赵韩联军火速赶来救援。赵国将领不敢怠慢,日夜兼程地往邯郸。慕容建中见他们上当,留下八万人继续攻打邯郸,同时也监视其他方向的援军。他亲自领剩下的五万人在井径口(有没有感觉很熟悉啊。是韩信背水一战的地方。)设伏。赵韩联军因为急于赶路,守备松懈,慕容建中的偷袭之下,损失惨重,赵军的残余部队撤往邯郸。韩国则不堪重负,率先撤军;
击败韩赵联军之后,慕容建中马不停蹄地亲自率领五千精骑袭击中山国的国都灵寿。中山国是五国中力量最小的。这次联合抗魏,它几乎把国内所有的军队都派出去了。哪里能挡住慕容建中的袭击。中山国守将见抵挡不住魏军,识趣地开城门投降。数日之内,中山国接连丢失城池,最后,只剩下灵寿还在抵抗,其余城池都归降魏国。中山国危在旦夕,中山国将军如何坐得住。连招呼也没有和燕国将军打,就直接带军回国。燕军将领虽然不满,但也无可奈何。何况人家还有正当理由。只好自己独自领军驰援邯郸。只是,他怎么也没想到,慕容建中的目标根本就不是中山国。那不过是吸引五国注意力罢了。慕容建中只率领五千人在中山国搞破坏。其余九万人却早已分为几股,昼伏夜行,逐渐靠近燕国与中山国大营。在中山*队离开后,对燕军发动突袭。燕国的兵力本就不如魏军,再加上被偷袭,不知所措。一番大战下来,燕军溃不成军。燕国将领也只好撤军回国;
两次大战之后,只剩下齐国还没有被打败。齐国见其余四国的军队都被击败,一下子慌了神,不敢跟魏军作战,急急忙忙地撤军。可慕容建中却不准备放过它。在齐军渡济水的时候,慕容建中率领魏军半渡而击。齐军大败。狼狈撤回临淄。齐王见到齐军的狼狈样。破口大骂慕容建中。
击败了援军之后,慕容建中又带着魏军包围邯郸。赵侯见魏国势大,援军又都被击败,十分恐惧。慕容建中趁机提出割让晋阳给魏国。赵侯无奈,被迫答应了。
轰轰烈烈地五国抗魏,以魏国的胜利而告终。此战之后,魏国成为了北方的霸主。慕容建中也因为此战而彻底名扬天下,被他国所忌惮。
此次魏军攻打秦国是因为慕容建中见秦国经过第一次变法之后,国力增强,逐渐有了霸主之姿。心中忧虑,向魏王建议削弱秦国。魏王对西边的秦国也很厌恶,就同意了。
秦国经过第一次变法之后,虽然国力渐渐强盛,但还尚且不如魏国。尤其是秦军更不是魏武卒的对手。被慕容建中包围了定阳。形势危急,秦公急忙向山东各国求救。
燕、赵、韩等国畏惧魏国,不敢真的出兵,只是意思意思,赚吆喝。楚国近几年虽因为魏国的强大,有些要疏远魏国的意思。但终究没有出兵。山东各国,只有齐国是真正派兵救援的。因为秦国路途遥远,中间还隔着魏国和韩国,直接救援不太现实。齐王就下令攻打魏国边境。
此时的魏军主力都在西陲。齐魏边境仅有一万人驻守。在田忌和田夕的猛烈攻击下,魏军损失惨重。一万人只剩下三千困兽大营。全军覆没只是时间问题。
但田夕却还是不敢大意。不断派斥候打探魏军援军的消息。
田夕双手紧握宝剑,烦躁地在帐中踱步。亲兵无奈地看着她们的门主。
突然,田夕问道:“魏国边军已经快被消灭,接下来的行动,李先生可有什么指示?”
这个李先生可不是普通人。他正是慕容建中和孙膑的师弟——李腾。三年前,李腾终于按捺不住出山了。那个时候恰逢齐国被慕容建中打败。齐王忌惮慕容建中之余,对鬼谷弟子的能力也深有感触。非常渴望有鬼谷弟子下山辅佐他。李腾正愁找不到施展手脚的地方,于是跟齐王一拍即合。被齐王任命为左相,与右相邹忌并列。因为他学的是《太公兵法》,如今的田齐又是源于姜齐,很多治国之策都跟齐国很契合。齐国在他的辅佐下,国力迅速增强。他又把他知道的一些后世士兵的训练方法带到齐军。齐军经过他的训练之后,战斗力变强。这三年也接连灭了周边的几个小国。如今的齐国虽仍然不如魏国。但差距已经不是很大了。这也是齐王敢跟魏国叫板的原因。
亲兵听田夕说起了李腾,马上想到了他临行前给田夕的锦囊。赶紧提醒道:“门主,锦囊。”
田夕一愣,赶紧找到锦囊,打开一看,只见上面写着“疾驰大梁,围魏救秦”。
田夕皱皱眉头,喃喃自语道:“先生的意思是直扑大梁,迫使庞涓退军救援。这样行吗?”
李腾的这一计策是参照历史上的围魏救赵。临行前,他故作神秘地把计策放在锦囊中,以此增加他的神秘感。显示他神机妙算。至于计策会不会失败,他从来就不担心。虽然现在庞涓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扬名天下,为各诸侯所畏惧。但他可是知道的,历史上的庞涓就是被这招给打败的。
只是,田夕和李腾怎么也没有想到,这个计策根本就没来得及实施就夭折了。
因为,被齐军打得毫无还手之力的魏国边军,竟然化险为夷。
魏军穿上齐军的衣甲,趁着日食,滑草下山。混入齐军。对齐军大肆杀戮。齐军不知周围的人是敌是友,为了自保,只好拿起武器砍向靠近的人。十万齐军顿时陷入混乱,自相残杀,死伤惨重。
田夕无奈之下,只好撤退。
她心知魏军定然有高人相助,不禁咬牙切齿,来日定找那个人算账。
而帮魏军出谋划策的,正是慕容建中的师弟,李腾的师兄,孙膑。
他,也出山了。
作者有话要说:第二更。
第22章 庞涓9
李腾看着跪坐在下首;一脸不忿地田夕。眉头紧皱;手指不断摩挲着手中的竹简;终于还是按捺不住问她:“你是说你本来已经胜利;却被三千人利用日食给击败了?”
虽然觉得很丢脸;但田夕还是点点头。随后,她又一脸杀气,咬牙切齿地说道:“我已经查明了。教魏军计策的人是孙膑。要是让我抓到他,一定要好好教训他。”
看她的样子就知道,这绝不是“教训”这么简单。
不过,李腾却被孙膑这个名字给吸引住了。
他不禁站起来;走到田夕面前,激动地问道:“你刚刚说什么?孙膑?他在哪儿?”
田夕不禁好奇,问道:“先生认识他?”
“何止是认识。”李腾简直要高兴地一蹦三尺高了,等了三年,孙膑终于出山了。
他马上转身向齐王行礼,说道:“大王,孙膑是我的师兄。我们还有庞涓一同学于鬼谷山。孙膑才智不凡,若是得到他的帮助,齐国实力必然大增。打败魏国也不在话下。”
听他这么说,齐王不禁兴趣大增。鬼谷门人的才能如何,他早就见识过了。那个背叛(?)他的庞涓,领军打仗的能力完全不属于司马穰苴和吴起,他带领魏武卒无敌于天下,为魏国开疆扩土,至今未逢一败;已经成为他谋臣的李腾,不仅谋略不凡,而且通晓政务。齐国按照他的方法治理,国力大增。俨然成为东方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即使对上魏国也是不惧。
齐王马上问道:“孙膑之才比先生如何?比庞涓如何?”
李腾笑道:“大王,在鬼谷山上,庞涓学的是《吴起兵法》,而孙膑除了《司马法》之外,还学了《孙子兵法》,其才要胜于庞涓。至于臣下,跟二人学的都不一样。二人所学皆重谋,重兵;臣下学的是《太公六韬》,重略,重政。所以,无法比较。”
而实际上,李腾是在为自己打掩护,往自己脸上贴金。他入门最晚,却比孙膑还要早下山。孙膑最晚下山,他出师是没问题的。但李腾却不一样。那部《太公兵法》他虽然全学了。但学了和完全理解是两回事。那部《太公兵法》他并没有完全参悟。不过,李腾也不在意。在他看来,他是注定要当“老板”的人,作为掌舵人,他只要知道一些事就可以了,没必要亲力亲为;至于慕容建中,他虽然最早下山,但他下山也是鬼谷子点头的。虽然他学的时间比孙膑短,但他在北齐从军多年,早就积累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