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都市言情电子书 > 官规则 >

第2部分

官规则-第2部分

小说: 官规则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的一生能有几个十年、二十年?更别说用一辈子去忍受碌碌无为的寂寞和平庸了。然而,唐朝诗坛上的高适却明确告诉官场上的小人物,如果你要混进官场,并且混得好,得苦苦等它五十年。五十年是什么?五十年是为官人修身的最高境界,也只有这样的境界才让高适比他同时代的诗人在官场上更顺利,更通达,更荣耀,并且得到后人极高的评价。《旧唐书·高适传》说:“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

面壁十年(3)
高适少时几乎可以说是一无所有。虽然他祖上曾是官宦之家,少时跟随做韶州长史的父亲一直旅居在广东,不幸的是父亲很早就死在任上。高适无依无靠,只有靠亲友接济为生。这种接济下的高适其实与现在的流浪汉差不多。然而即使生活贫寒,吃了上顿没下顿,读书、习武两件事,高适却不曾荒废,他的剑术日益精进,文章也写得越来越好。少年时的高适还非常爱交友,这也是为官要累积的财富之一。为了寻求进入官场的路,二十岁的高适听从了朋友的建议,带着自己仅有的一柄长剑来到长安。
  年少总是轻狂,高适自以为赴京求官,官职就能唾手可得,然而却是求官久不得果,高适只好长期客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开元十八年前后,高适北上蓟门,漫游燕赵。这时,正值燕山一带发生北部游牧民族侵犯唐朝边境的战事,高适主动前往参加战斗,把求取功名的希望寄托在战场上。但是不知道什么原因,这次战斗结束时,高适什么官也没混到手。虽然高适的愿望又一次落空,但是高适并没有放弃自己入仕当官的目标。
  此后,高适长期浪游于梁、宋间(今河南商丘一带),过着食不果腹的生活,只得靠躬耕田垄过活,甚至有时不得不“以求丐取给”。在此期间,高适交上了两位大诗人,一个是李白,另一个就是杜甫,常与他们一起在齐、赵一带饮酒游猎,怀古赋诗。
  跟着名诗人混,高适自然也有几分名气。高适终于被张九龄的弟弟,时任宋州刺史的张九皋发现,“深奇之”。他立即荐举高适做了封丘县尉,而这时的高适已年近五十岁。
  能在五十岁当上县官,虽然官不大,但总算已经正式进入了官场,高适本应该高兴,但是在高适的眼中,那只是一个九品小官,这种小官对于他来说,与他的宏图大志相差实在太远了。于是,高适终于在一次酒醉后下定了决心,毅然弃官而去。他像一柄尘封万年的古剑,耐心地等待着,酝酿着长剑出鞘。又一次来到长安后不久,高适被河东节度使哥舒翰看重,封他作为军中书记,入了哥舒翰的幕府,到了军营。这似乎也符合高适的想法,并且高适已经有过作战经验。哥舒翰对高适很看重,高适也在收复黄河九曲之地后随自己的主人哥舒翰入朝献计献策,“盛称之于上前”。此时高适能够为人称道的才能,不止是在战斗中写几篇赞诗,而是有能够为击败敌人而出谋划策的政治远见。
  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叛军一路南下。朝廷派高仙芝、封长清平叛,均被叛军打败,两人也被叛军杀害。叛军直逼长安,玄宗任命哥舒翰守潼关,但是又派宦官李大宜做监军。李大宜不懂军事,竟然强迫哥舒翰放弃天险与叛军作战,结果大败,哥舒翰投降。唐玄宗被迫逃往四川。高适想通过军营建功立业的想法又一次失败,但这次高适却不想当逃兵,而是主动去找最高主子,觐见皇帝。
  高适从骆谷奔赴河池郡,见到玄宗,上书说:“哥舒翰忠义为国,但是年老体弱,难以胜任;而监军李大宜整天饮酒歌舞,不恤军务。盛夏时节,将士们连糙米饭都吃不饱,怎么能够不败?”(《旧唐书》本传)这一番话使唐玄宗茅塞顿开,龙颜大悦,认为高适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马上任命高适为侍御史,让高适侍候在身边,不久又升高适为谏议大夫。 电子书 分享网站

面壁十年(4)
树大招风,一下子连连高升的高适很快就惹恼了一个大宦官——李辅国。李辅国是大唐王朝中专权最凶的一个。他曾经跟随高力士当过仆役,最后当他自己手中有权时,却将自己的师傅高力士贬谪出京。朝中就连宰相对他都要执弟子之礼。拥立唐代宗后,李辅国更是不可一世,有一次甚至当着自己的主子说:“大家(指皇帝)但内里坐,外事听老奴处置。”高适在朝中的直率当然触及到了李辅国的利益,得罪了李辅国。对付刚刚进入官场的菜鸟,李辅国也不用多费神,只需多向皇上进几次谗言,高适就一路左迁,被贬到四川彭州担任刺史了。
  为官是一种能力的彰显,也是一种艺术,更要具备一种别人看不到的远见。在随后的“李璘叛乱”中显示出了高适的这种远见,而这种远见也正是在和他的友人李白的对比中展现的。李白跟高适、杜甫会面时,正好是他被唐玄宗赐金还乡的时候。其实,他的仕途已经结束了,但是志向远大为人自负的李白从来就不认为自己会这样沉沦下去。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太子李亨于甘肃灵宝即位,是为唐肃宗,尊称玄宗为太上皇。李亨的擅自即位激起了诸王的不满,永王李璘在江陵起兵,打算自立。当时李白正在庐山隐居,于是李璘想将这位誉满天下的名士罗至旗下,以壮声威。于是派心腹谋士韦子春三次上山,以平定安史之乱、复兴大业的名义,聘请李白参加他的幕府。李白应聘下庐山,入永王军为幕僚,夫人宗氏竭力劝阻,李白不听。
  当时高适正担任江陵长史,如果说李白此时体现的是对政治完全的无知的话,高适却表现出非同寻常的政治敏感。他一眼看出永王有对抗肃宗之意,于是借口有病,偷偷离开江陵,投奔肃宗,详细介绍了江东形势,说明永王必败之状。肃宗任命高适为节度使,与来瑱、韦陟共同率兵平定永王之乱。野心勃勃的李璘兵败被杀,而曾被李璘奉为座上宾的李白也因“附逆”而下狱,而高适却步步高升,从刑部侍郎坐到散骑常侍,又加封为银青光禄大夫,最后又晋封为渤海县侯。
  高适的成功,在文人圈子里,是一个奇迹。与他同时代的墨客骚人,几乎没有人能有这样显赫的地位。他的好朋友王之涣、王昌龄,只是做到县尉而已;李白虽得意一时,但到最后也沦为“罪人”;杜甫一生抑郁寡欢,在战争面前奔走逃亡,妻离子散。唐玄宗对高适不仅予以重用,还“深嘉之”,在一道圣旨里说:“侍御史高适,立节贞竣,植躬高朗,感激怀经济之略,纷纶瞻文雅之才。长策远图,可云大体;谠言义色,实谓忠臣。”得到如此高的评价,真正是荣耀之至。
  然而我们再回头来看作为想挤进官场的小人物时,高适付出的耐心:年少进京,但是却放不下架子,“有才不肯学干谒,何用年年苦读书”,只能唱着“白璧皆言赐近臣,布衣不得干明主”,失望地离开后隐居12年;到燕赵一代浪游2年,无果。太平盛世,游侠依然没有出路;又过了几年,高适再次到长安,又不得不落地而归,这时诗人已经35岁了。人生七十古来稀,基本上前半生已经完了。十余年的隐居生活后,到749年,高适才当上一个小官任封丘县尉。已经快50岁的人,如果不是突然时来运转,他大概就要像孟浩然一样结束自己的生命了。但是,高适并不是一个田园诗人,不甘心就这样结束自己当官的梦想,从做九品小县官到封侯,高适在这一条官路上一直不焦不躁,耐心地等到他最光荣的时刻。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面壁十年(5)
●坚  韧
  小人物能进军官场,这是一种不可多得的勇气。走上官场之前,认为自己已经准备充分,是块当官的料了,但是不是为官之料,是不是闪闪发光的金子,要到官场上试验才能知道足不足份儿,要在官场上反复沉淀,就像淘金,要反复把这块金子上的沙子淘掉。很多想当官的书生往往以为自己读了些书,学到了齐家治国的本领,就雄心勃勃地想到官场上干大事,结果大事没干成,倒是碰了一鼻子灰。前秦时期的苏秦就这样孟浪过。
  苏秦年轻时,踌躇满志地开始了夺取权势的行动。他的当官梦想之强烈,使他像鹰一样每天盯着各国的地图。不久后,苏秦就决定将秦国当做当官发财的第一个目标。为了能顺利进入官场,苏秦以较为便宜的价钱变卖自己家中所有家产,凑足盘缠后前往秦国。临走前,他特意去买了件名贵的黑貂皮外衣穿上,好让秦惠王知道他并不是因为缺银子花才跑到秦国来的。
  继承王位不久的秦惠王接见了苏秦。在会谈中,苏秦把早已准备好的一番高瞻远瞩的大道理讲了出来,滔滔不绝,口若悬河。他点明了当时天下的大势,极力怂恿秦王凭借自己强大的力量和优越的地理条件发动统一天下的战争。
  无奈秦惠王对苏秦这番高帽子不感兴趣,认为苏秦只会讲大话,不切实际,婉言回绝了苏秦。
  但是苏秦却不甘心,一直待在咸阳,先后十次上书秦王,大谈强有力的武力可以通向统一全国的路。可是秦惠王仍丝毫不为所动,他将苏秦视为一个只会高谈阔论、华而不实的小人物。时间一长,这对苏秦来说就惨了,钱用光了,名贵的黑貂皮衣服也穿破了,几天吃不上一顿饱饭,人也变得又黑又瘦。后来他连鞋子都没有了,只好自己编双草鞋,背着又脏又烂的行李打道回府。回到洛阳,苏秦的老婆见他一副穷困潦倒的倒霉蛋模样,连正眼都不瞧他一下,父母也懒得跟他说话,嫂子也不给他做饭。
  对于秦王的拒绝和家人的冷落,苏秦决定一切从零开始,发愤读书。他找来古代的《阴符经》日日苦读,揣摩其中博大精深的谋略,还四处搜寻兵法、医学、经济和法令等方面的书籍,对当时各国的具体形势作了充分的研究。当时,列国之中,齐、楚、燕、韩、赵、魏、秦最为强盛,而七国之中又首推秦国最强。于是,苏秦经过反复思考,初步形成了一个促成六国结盟以共同对抗秦国的战略思想,即“合纵”。对自己治国的方案苏秦自称:“这真是能够说动当世君侯们的策略啊!”
  苏秦再度出山了,这次他跑到北方弱小的燕国,晋见燕文侯时,苏秦陈述了燕与别的国家结盟的必要性:燕之所以能够安乐无事,不受到强秦的侵犯,是因为南面有赵国作屏障。秦要攻燕,必须经过赵而跋涉千里;赵要攻燕,不需百里即抵燕都。赵国之所以不攻打燕国,全因为强秦在后面牵制,而燕却正好可以利用这个机会与赵国结盟,共同抵抗强秦,防患于未然。所谓“夫不忧百里之患而重千里之外,计无过于此者”。于是,苏秦建议燕侯先与赵国结好,然后再与其他各国联盟抗秦,这样,燕国就可保安全。他出色的口才和一语中的的言论打动了燕文侯的心,于是燕文侯拿出车马金帛助他去赵国游说。
  苏秦来到赵国之后,便以燕国使者的身份晋见赵侯。他向赵肃侯指出,秦国强大,早就有入侵中原之念。凭各国的实力,都难以单独抵抗强秦,如若各国都争相讨好秦国,将来势必被秦国各个击破。若各国联合,则“地五倍、兵十倍于秦”,攻一国而各国援助,则秦虽强,亦不敢轻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