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娃失忆-第3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你说的真对。不过,你想想,你要带女儿,对方不同意,离这么远,你又不能经常面对面地关照她,寄点钱也就成为唯一的表达方式。这不是没办法的办法吗?”
“是啊,这真是没办法的办法了。” 董智长叹一口气。
林萍指了指桌上的菜和饭,说道:“咱俩光顾唠嗑了,你快点吃点东西吧。”
“我今天是酒足饭饱。” 董智边向椅背上靠了靠边说。
“不能吧?一个大男人就吃那么点?”林萍有点不相信。
“现在不是流行一句话吗,叫‘不吃白不吃,能吃谁不吃。’我真的是酒足饭饱了。”
“那好,反正是吃与不吃一个样。喂,服务员把这打包一下。”
服务员走过来说:“一共十五元。”
这时,董智从兜里掏出二十元递了过去。
林萍一边在包里找钱包,一边说:“我请客,怎么能叫你买单呢。”
“一个堂堂男子汉和一位小姐吃饭,你说,叫小姐来买单成何体统?那我还能是大老爷们吗?所以,我买单,是上应天理,下顺人道。” 董智连说带笑。
“你什么都是一套一套的,今后还要请你多多指教,我也要多向你学习。”林萍很虔诚地说。
“过奖了,过奖了。我这个理科的本科生岂感在名牌大学的文科研究生面前舞枪弄棒,恐有卖弄之嫌哪。”
“你这人什么都好,就是诌起文来,有时让人酸倒牙。”林萍揶揄道。
“是啊,比起你这位名牌大学的文科研究生,老兄我只能算是一个附庸风雅的土地主,歪七歪八的文风,念都念不通,只能哼哼几句八胶调罢了。” 董智自嘲道。
“我怎么听着,整个一个现代版的孔乙己呢。”
“过奖了,过奖了,恐怕当孔乙己的徒弟都不够格。”
“跟你说话真有意思。用一句话概括:别有风味。”
“什么风味?”董智特感兴趣地问道。
“海鲜味。”林萍一字一顿地说。
“也许是在沿海呆了十余年的缘故吧。说实话,我回来这半年多,加起来也没有说过这么多带海鲜味的废话了。在那边时,我们有一批同事,至少每周都要聚在一起侃一侃,既能开阔思路,增长知识,又使自己的思想不僵化。可回来这儿就不行了。”显然,董智有一种对过去生活方式的眷念。
这时,他们俩在不知不觉中走到了单身宿舍楼前,互相打了个招呼,就各自进了自己的宿舍。
董智好像受到了某种刺激,他推开了窗户,一股新鲜的春的气息涌进了他的小屋,仿佛一首雄壮的春的交响曲在他耳畔回响起来,他有一种冲动,要将涌上胸中的东西一吐为快。于是,他坐到了写字台前,钢笔在纸上开始挥洒。
“啊,春天来了。她从浩茫太空飘然而至,徘徊于树梢之上;她从广袤的大地上悄悄地苏醒,欢唱于花草之中。塞外的四月,尽管远山上仍有积雪皑皑,但春还是以冲决一切的气概和不可遏制的力量来了。她带着激越的歌,迈着矫健的步,涌动着勃发的绿,用绿的交响向人间宣告春的到来。
绿,是生命的象征,预示着新生命的诞生,预示着希望,预示着对丰收的憧憬;绿,又像是活力的抒情,洋溢着浪漫,洋溢着欢乐,洋溢着成长壮大的豪迈;绿,更像是青春的律动,展现出色彩,展现出飘逸,展现出诱人的魅力……”
洋洋洒洒,董智一口气写了足有二千多字,然后伸伸胳膊,觉得浑身有一种畅*。
第十四章 心灵碰撞
自从那次吃饺子后,不知为什么,董智开始注意起了林萍。
董智和林萍在同一个单位同一层楼办公,两人的办公室相距不到十米。可是,董智发现,林萍每天来单位露一下面后就再也不见了。董智回到宿舍就是看书或写东西。他又发现林萍一般不在宿舍。那她又在忙些什么呢?这个问号偶尔也在董智的脑际一闪,随后他都会自嘲道:“这不是胸脯上挂笊篱———枉劳(捞)那份闲心嘛。”他还是免不了有时要想一想,思想这个东西实在是不好控制,因为你人在这儿,思想可以跑得很远很远。于是,董智只好让自己的思维随性而已。
董智从食堂吃完午饭,刚准备午睡,就有人敲门。他说了声:“请进。”
门开了,一个女孩子进来问道:“你有碗筷吗?”
董智一看,是同一层楼东头住的一个女孩儿。便答道:“有啊。”
“我可以借用一下吗?”女孩儿问道。
“行啊。我们同住一层楼,也算是邻居了,这点事算什么。” 董智大大咧咧地说着,便从床下的纸箱中往外拿碗筷。
这时,那个女孩儿走到董智的书桌前看了看,问道:“你写什么呢?”
“噢,随便写写。”
“你要是有印刷的东西,我可以帮你,我姐夫是新华印刷厂的厂长。”
“谢谢。真还有可能要麻烦你呐。” 董智认真地说道。
正在这时,林萍边推门进来边说:“我一听这么热闹,你们说什么呢?”
“我和董哥借点碗筷,来几个人,我的碗筷不够了。林姐,你们聊吧,我走了。”说着,抱着碗筷出门而去。
“你知道她叫什么名字吗?”林萍问董智。
“不知道,我只知道她就住在我们这层楼的东头。” 董智如实回答。
“我告诉你,她姓包,我们都叫她小包。好像她是郊区什么地方的人,不知在什么地方上班呢。据她说,她的姐夫在咱们省委*部工作,通过这么一层关系,她才住到我们的职工宿舍,并且还是一个人单住一间。”林萍认真地给董智介绍着。
“她刚才跟我说,她姐夫是新华印刷厂的厂长。” 董智接话道。
“你可小心点,她可不是那省油的灯。”林萍提醒道。
“什么意思?”董智不解地问道。
“什么意思,你别看她小小年纪,但已是久经沙场了。”林萍神秘地说。
“你能不能说得明白一点?” 董智认真地问道。
“这么说吧,他每天都要领回一个男人睡觉。”林萍一本正经地说。
“你怎么知道的?” 董智有点迷茫。
“咱们这层楼的人都知道,就你不知道。”林萍解释道。
“小林呐,这种事可不能随便说,人家还是一个黄花闺女,你知道,咱们中国相当注重女孩子的这种事的。” 董智以大哥的口吻对林萍说道。
“知道,你不说也知道。第一,咱不乱说,这不是只和你一个人说吗。还不是为了你的安全。第二嘛,这也不是我说的。”林萍解释道。
“你告诉我这些情况,我谢谢你。可这种事,大多是猜测,谁也没见过。咱们国家是个封建社会较长的社会,过去不是有男女授受不亲吗?就拿咱们俩来说,经常出入在一起,人家也会瞎说的。其实呢,我们是同事。所以,对别人这种事也要慎之又慎,我主张缄口不言为好。再说呢,她怎么样,与我们也不相干,你说呢?” 董智耐心地说道。
“我知道。你经常见一个四十多岁的秃头男人来找她吧?”林萍继续说道。
“我倒是经常见到这么个人上咱们这层楼,但找谁,去干什么,我还真没注意。”
“那个男人就是她说得她的姐夫,她姐夫经常来,可她姐却一次也没有来过。有一次,她姐夫来了,她正好在屋里和一个男人睡觉呢,她姐夫气得把门都砸烂了。结果,她姐夫还把男人打了几下,那个男人狼狈逃窜后,她姐夫和她大吵一场,就把这些事全抖落出来了。当时,咱们这层楼上的人都听到了。”林萍给董智说着小包的来龙去脉。
“这么说,那个所谓的姐夫恐怕也是那个吧?” 董智说了一句。
“人家姐夫不姐夫,我倒不在乎,我主要是怕你不知道底细,到时候惹一身臊,那可真是犯不着。”林萍关心地说道。
“这就叫‘东边日出西边雨,倒是无情却有情。’谢谢你给我插的指路牌。”
“什么指路牌?”林萍不解地问。
“你不是擦了一块牌子,上书:‘此地雷区,小心踏入’吗?” 董智一本正经地说。
“那你怎么感谢我?”林萍问道。
“请你吃饺子,何如?” 董智真诚地征求道。
“能吃谁不吃?宰一宰你这个山西老抠。”林萍快乐地打趣道。
“这成什么话?我请你,还要说我是老抠,这不是鞭打快牛吗。”
“我是听别人说,都说你们山西人是山西老抠,我也就入乡随俗了。”
“这就叫道听途说。其实呢,你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那你就给我讲讲这个所以然吧。”林萍请求道。
“好吧,为了把强加在我们山西人身上的诬蔑不实之词推倒,我就给你讲一讲这个所以然。不过,我看还是到馆子里边吃边讲,怎么样?” 董智问林萍。
“好,听人劝吃饱饭。”
董智和林萍相跟着走下了楼。
下午六点多,春天的太阳还在泼洒着奔波一天后的最后一缕阳光,杨树叶子是那么的油绿油绿,柳树枝在春风的吹拂下婀娜多姿,整个城市弥漫着春天的气息,勃发着春天的生机。
董智和林萍走在马路两旁的林荫道上,董智下意识地看了看林萍,今天的林萍上身穿一件血红色的茄克衫,下身穿了一条浅绿色的条绒裤,如瀑布一样的披肩长发从头上倾泻而下,如凝脂般白嫩的脸蛋上飞着一层淡淡的红晕,一如春天般富有朝气,富有一种喷发的力量。
董智看着面前的林萍,一种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心情油然而生,他想到:“自己当年像林萍那样年华时,是何等的风华正茂,意气风发,又是何等的富有雄心壮志啊。可如今被坎坷的生活打造成如此这般,‘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物是人非,岁月流逝,当年大学里的高材生,如今又沦落成了边塞之城中的一个单身职工,每天还要去吃食堂,然后独守空床,世事难料,这是我自己怎么也没有想到的啊。”想到这里,董智有点伤感,又有点自悲。
林萍一看,董智有点沉默,问道:“怎么啦?刚才还万里晴空,突然就晴转多云。”
“噢,有点嫉妒。”董智顺嘴说道。
“嫉妒谁?”
“嫉妒你呀。”
“我有什么好嫉妒的?”
“我是嫉妒你的年轻,我要是现在像你这个年纪那该有多好啊。”董智感叹道。
“我还以为你嫉妒我什么呢?你不老啊,男人不是四十才一朵花吗?你才三十五岁,正是人生含苞待放的美好时光。”
“你看,又拿你哥开涮。你没听现在流行‘年龄是个宝’吗?过去有‘寸金难买寸光阴’之说,又曰:‘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我不管这个说,还是那个曰,我就觉得你是正当年。”林萍执拗地说。董
“傻丫头,你知道什么叫正当年,什么叫男人四十一枝花?”董智问道。
“正当年就是说男人年富力强,思想成熟,既有社会经验,又有生活经验呗。”林萍不屑地说。
“你呀只说对了一半,所谓男人四十一枝花,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