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商海惊涛-第8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96年初,中国股市已经走熊三年,许多股票已跌到极点,当时的深发展仅有6元多,四川长虹也只有7元多。但是春节过后,股市却连连跳空高开,宏观政策也利好不断。1996年3月30日,央行宣布从当年4月1日起停办新的保值储蓄业务。4月1日,国务院则批示股市“稳步发展,适当加快”。6月20日,央行上海分行宣布,欢迎异地券商在沪开办营业部,上海还推出上证30指数。为了抗衡沪市的挤压,深圳推出30家绩优公司指数。
受这一连串利好消息的推动,深沪大盘全线飘红,从1996年4月1日到12月12日,上证综指涨幅达124%,深成指涨幅达346%,涨幅达5倍以上的股票超过百种。两个领头羊更是雄赳赳气昂昂,深发展从6元起步,到1996年12月12日达到20。5元,四川长虹从7元开练,1996年12月上旬涨到27。45元。那些曾经跟杨星发过财的人,还有去年熟络的京城公子圈里的人都陆续因为眼热而跟风进场,不断投入到账上的热钱把星富投资的炒股本金连续翻番。
方凯他们统计仅今年2月到10月,流入星富投资的外来资金接近100亿,而方凯他们的坐庄每月为星富投资带来的纯利就超过2亿元,这也是杨星和邓威廉、黄兴飞等老狐狸打交道时敢于腰杆挺直的主要原因。不过96年股市大涨基本是又一次的政策市,许多新老股民都被题材重组等名词晃花了眼,并没有解决股市中深层次问题。
从10月起,管理层对热的发烫的股市又有干预,连连发布了一连串的规定,大致有:《关于规范上市公司公司行为若干问题的通知》、《证券交易所管理办法》、《关于坚决制止股票发行中透支行为的通知》等,史称《十二道金牌》,企图稳住股市。但同历史上其他措施一样,没能阻止住大盘的升势,管理层失去了耐心,就酝酿着一记重拳一锤定音。
而对这段历史熟记于心的杨星为此早做准备。从10月开始,为了配合旗下公司的香港上市,他将股市上赚得的大量的资金调往香港,同时还对上海“七大寇”的股市操作第一次提出了具体指导意见,让他们注意政策风险,不要玩得太大了。到了11月中,香港上市已经到了最紧要的阶段,杨星也察觉到高层即将对股市有大动作,对“七大寇”下了死命令,逐渐把股市上的资金退出来,星富投资要在12月10号前完全清盘。
不过他的良苦用心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接受的,即使在星富投资内部的争议也是一直不断,原来“七大寇”他们完全听杨星的直接指挥还算安分,但杨星承诺放手让他们操作的头几个月仍然盈利颇丰,有些人就自信心膨胀起来,觉得杨星也不过如此。
10月杨星开始逐渐收缩阵线,而这时股市正热的发烫,有人就不满意和方凯多次为经营策略发生过争吵。那时杨星正满世界到处飞着找项目和合作对象呢,只坚定地表达立场支持方凯,必须执行自己的命令,并没完全把这种不好的苗头压制住。到了12月星富投资要全面清盘,投资股市的“七大寇”就完全分裂成两派,其中以黎国发、刘贤能和刘贤礼兄弟、许云龙为首的激进派最是不能接受,黎国发、刘贤能和刘贤礼兄弟原来就是玩期货的,许云龙则一直觉得被方乐和齐腾飞两人压得抬不起头来,现在股市这么火爆,哪有退后的道理。
一时在星富投资内气氛剑拔弩张,到了12月10号最后期限,按规定他们应该退回账上所有的资金,但他们找各种理由拖延搪塞,方凯脾气再好也忍不住了。在没有得到杨星具体的指示下方凯动用CEO职权强行在12月14号平仓,结果账面损失几千万,而黎国发他们也立即纠集了自己的二十多名手下集体跳巢到了上海四公子之一的中长集团上海分公司的总经理荣新民手下。方凯他们一直压着不办他们的离职手续,想等杨星回来后解决。
杨星听了消息后脸色没有什么变化,只是说了一句:“这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我们内部出现这样的事情不足为奇,只是黎国发他们跳巢的时机也太巧了些。唉,这人一发达了,总会有对手跳出来的,等见了方凯他们再计较吧。”
第一百零四章上市公司
到了在浦东租下的办公楼后,杨星发现门口已经停了一大批名车,奔驰和宝马都有好几辆。这一次是公司今年的年终总结和明年的工作安排会议,十家公司的CEO和高层悉数到场,其中有不少人加入前就是身家过千万的富豪。而其他高层因为这一年的股权激励、年终分红等都大有获益。
这年头有了钱最想买的无疑是香车美人,所以大家要参加在上海举行的总部年会,都不介意用名车装饰自己的身份。而嗅觉灵敏的大陆及港台财经记者们也早早埋伏在大门四周,等待中星国际的各路诸侯出现,要是能逮到那位神龙见首不见尾,据说年轻的过分的幕后掌门人的一张清晰照片就更好了。
国内的记者们虽然被打过招呼,对杨星要低调处理,但记者的本能让他们对这家在九都起家,上海发达,继而转战香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国内民企崛起速度第一的企业充满了好奇。96年能在香港上市的内地企业都是国内顶尖的国企,它们的规模宏大,身处垄断行业,带来的利润不菲,以至于香港财经界以“红筹股”称之,是96-97年香港股民热捧的对象,对香港股市大涨的行情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此时中星国际横空出世,先后和多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合作,纵横捭阖只用了半年多的时间就在百富勤等多家投行和机构的支持下,让旗下八家公司全部上市,完成了这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实现了惊人的一跃。从一家默默无闻,只在内地股市和房市上小有名气的企业一跃成为触角伸向教育、娱乐、电子、机械制造、家化、商贸、资源开发等多个行业的跨国企业,而发迹时间不过是短短的三年,仅这一条就足以让记者们疯狂了。
香港股市这时正在热炒“大陆”题材,一家打着香港本地企业旗号,但核心业务都在内地的公司足够给香港股民想象的空间了,这也反过来促进了中星国际旗下公司的上市。撇开已经上市的星美时尚、星空人力、星华地产不谈,星辰制造和星云电子的上市看来已经不存在障碍,上市日期就在明年3、4月份。“壳王”陈鑫将和黄兴飞毫不推搪的将手里的壳公司贡献出来让它们借壳上市,获得了国内11亿美元融资,岛内的股评人物也把它们看成是即将上市的的大热门。
星海商贸的问题复杂一些,虽然汪云起、姜立奎等人把手中的资源进行了整合,加上收购了大荣集团在国内北方多座城市的超市,已经有一些商贸帝国的气象。但在港岛的知名度还略显不足,因此这段时间汪云起、马三奇等人都在努力对香港铜锣湾一家名为大丸百货的日资百货公司进行收购。
80年代至90代,日资百货公司在香港拥有最大的市场占有率,最早在香港开业的日资百货就是是大丸百货,早于60年代已在铜锣湾开业。80年代香港经济高速发展,造就本地百货业兴旺,日资百货亦大举来港,当中包括东急、三越、八佰伴、崇光、UNY、吉之岛、西武及西田等。至90年代初日资百货在港有11家公司,开设共24间分店,营业额占香港百货销售额一半以上。
90年代日资百货步入低潮,因为经营方式单一和竞争激烈,多家公司撤出香港。那段历史中,97-98年的金融风暴后,留在香港的日资百货只剩下三越一家,最后也于2009年彻底退出了香港。因此此时已经日薄西山的大丸百货对于星海商贸的收购是欲拒还迎,只是在收购价等问题上还谈不拢。直到杨星在北京谈妥了11亿美元的融资额度后,胆气壮了的马三奇、庆奇等人故意流露出对崇光、吉之岛等百货公司的兴趣,12月22日大丸百货迫于压力和星海商贸达成了收购协议。
杨星在这次收购中在意的是日资百货的优秀管理方式和管理团队,未来十年国内百货零售业的发展很多还是借鉴的日资百货公司管理方式,有了这样一支好的管理团队,再改变一下它们过于单一的经营方向,对杨星在国内打造一个百货帝国是大有裨益的。另外中国人是个很迷恋老品牌的民族,大丸百货作为在港岛经营了三十几年的老字号,星海商贸通过收购不费吹灰之力就完成了港岛居民心目中的树立品牌的任务,何乐而不为。更深层次的原因杨星此时不能宣诸于口,其实他的真正目标是现在正狂飙突进在世界各地开店的香港头号日资百货商店——八佰伴。现在利用大丸百货的名气,让星海商贸在明年5月上市是关键一步。
至于星威资源,此时还只是诸多大哥中最不起眼的一个小弟弟,本来杨星是没打算让它上市,不过从邓威廉等人的目光中,他看出了他们对中星国际整个集团的野心,既然如此,杨星没有选择躲避或防范,而是干脆再在他们的野心下烧上一把火,把星威资源也压上去。
上帝让人毁灭,必先让人疯狂,杨星有最大的秘密武器——重生的记忆,通过星斗研究院和自己近一年的分析,他认为亚洲金融风暴的到来已经不是会不会来,而是什么时候来的问题。在这之前,自己必须有更多的准备,八家公司在风暴来临之前上市,利用港股大涨的机会圈走大量的金钱,再投入到这波澜壮阔的洪流中取得更大的好处是他重生当天就定下的计划,这个决心从没有改变,为此杨星甚至可以暂时让出旗下公司的控股权。
因为他坚信自己会是最后的赢家,至少会让邓威廉的百富勤把吃进去的全都吐出来。所以杨星亲自坐阵星威资源,以他自己的名誉为赌注强推星威资源上市。虽然星威资源得到了日立公司转让的垃圾处理及发电、火力发电脱硫等清洁能源技术,最近还和德国、瑞典等国的一些小型太阳能和风能企业接触,得到了一些替代能源技术。不过时间太过仓促,邓威廉他们也只好先在百慕大找了一家从事天然气开发的空头公司,把星威资源的资产置于它之下再反过来让这家企业收购了一家在香港从事石油期货交易的小型公司,以此为跳板上市。不过这涉及海外免税地等很多国际法律问题,最早也要到5月底才会有些眉目了。虽然离杨星心目中的目标有些差距,但这已经是自己手下能做的最大努力,杨星还是对此还是很满意的。
这次的大会就在一片兴奋的气氛中召开了,杨星坐在办公楼大会议室主席台上,看到能坐七八十人的会议室里人头汲汲,许多人连他都是只闻其名未见其人。一旁的王伊人和郭樱赶紧给他介绍这些人的职务和来历,因为杨星的公司一直在飞速膨胀,从去年春节开始,就在北京上海等大学聚集的城市展开了一**的招聘潮。今年以来随着中星国际公司架构逐渐成形,无论是总部还是各地分公司的多家企业都处于人才、资金的渴求期。而杨星一直秉持着下属的员工的待遇要明显高于同行业水平的原则,更是让很多不安与分配的大学生看到了除外企和垄断性国企之外的又一个好选择,所以台下很多面孔都是年轻而又充满着朝气的。
杨星咳了一下,下面热火朝天彼此熟悉的员工都静了下来,很多人是第一次见到这位闻名已久的幕后大老板,虽惊讶于他的年轻,但大部分是年轻人会